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後人也跟著錯叫三百年,至今仍然讀錯!

2024-02-07     花峰婉     反饋
2/3
據《清聖祖實錄》記載:

(噶爾丹)將侵吐魯番,漸次內移,往後西套,前哨已至哈密……。

康熙皇帝忍無可忍,決定率軍御駕親征,於是就在內蒙古的大草原上,和噶爾丹展開了一場激戰。

康熙第一次征討噶爾丹;

公元1690年2月,康熙率領十萬大軍,親征漠北的噶爾丹。

噶爾丹的軍隊在清軍的強大火力的壓制下,始終處於下風,最終彈盡糧絕,不得不退兵。

但是噶爾丹很狡猾,他用詐降之計迷惑了清軍,表示自己願意永居漠北,與清朝分界而治。

由於此戰中,清軍損失也比較慘重,康熙皇帝只得暫時同意噶爾丹的求和,雙方停火息戰。

康熙第二次征討噶爾丹;

公元1696年正月,不甘屈服的噶爾丹又糾集了6000名精銳騎兵,並聯合了沙俄,再度進犯漠南蒙古。

於是康熙皇帝調集10萬八旗勁旅,兵分東、西、中三路,再次御駕親征。

這一次康熙皇帝在「昭莫多一戰」中,再次把噶爾丹打得幾乎是全軍覆沒,潰不成軍。

噶爾丹的妻子阿努塔娜可敦,被清軍的炮火擊斃,噶爾丹自己則被打得只帶著幾十名親兵,突出包圍跑回了科布多。

康熙第三次征討噶爾丹;

公元1697年2月,為了徹底消滅噶爾丹的殘餘勢力,防止其死灰復燃,康熙皇帝再次率兵親征噶爾丹。

此時噶爾丹的軍隊,已經人心渙散,土崩瓦解。

當他的手下聽說清軍殺到,紛紛舉手投降,表示願意做清軍的嚮導,百姓們也表示不再支持噶爾丹。

最後噶爾丹四面楚歌、眾叛親離,再也無處可逃,在絕望之際服毒自盡,結束了他的生命。

雖然噶爾丹計謀再周全、武功再高強,終究不是康熙皇帝的對手。

至此,一代「草原梟雄」噶爾丹的人生,徹底拉上了帷幕。

康熙因口誤叫錯了一個水果的名字,後人也跟著錯叫三百年,至今仍然讀錯!

康熙皇帝三次親征噶爾丹,結束了葛爾丹的統治,也為我國的繁榮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處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幾處險要之地的那些小國,也紛紛向康熙皇帝納降稱臣,年年進貢。

接下來的那些小國紛紛尋思,該如何獻上一份奇特的禮物,來討好這位「千古一帝」呢?

在這些小國中,有一個小而貧窮的國家叫做「哈密國」,位於新疆東部,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也是新疆的東大門。

當初哈密國在噶爾丹入侵時,曾向康熙皇帝提供了情報,並在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提供了物質支援,為剿滅噶爾丹立下大功。

康熙皇帝對哈密國的國王十分滿意,不僅賜給哈密國王封號,而且還頒發了印信,並承諾對哈密瓜進行保護。

當哈密國的國王得知「康熙皇帝有意保護他的國家」時,讓他欣喜若狂,他意識到這也是向中原大國——滿清王朝,表達感激之情的絕佳機會。

但是他的國家很窮,也沒有什麼珍貴的東西,可以貢獻給康熙皇帝。

哈密國王心裡焦急不安,立刻把全體大臣叫來開會研究,希望他們能夠給出一個好的建議。

但是,大臣們的回答都讓他很失望,正放他萬分焦慮的時候,一位大臣站了出來說:

「一個物品的價值,並不只能用金錢去衡量,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只要清朝沒有的東西,對於他們來說那就是珍貴的東西。」

哈密國王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連忙問他:「那到底什麼東西才是清朝沒有的、珍貴的物品呢?」

這位大臣說到:「在我國的新疆西北部的鄯『shàn』善縣,有一種被『鄯善瓜』的水果,其肉質細膩,鮮甜可口,深受當地人喜愛。」

要知道這種「鄯善瓜」,生長環境極其苛刻,不僅需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而且還需要大量的陽光照耀才行。

因此,也只有新疆地區才具備如此苛刻的生長條件,大清朝那裡是沒有「鄯善瓜」吃的。

正當哈密國王高興不已的時候,新的問題又來了:

新疆離京城那麼遠,而當時唯一能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如果用馬車運輸到京城,恐怕再快也得需要大半年時間,到時候車上的「鄯善瓜」早都爛掉了。

那麼,要怎麼才能將最新鮮的「鄯善瓜」送到康熙大帝的嘴邊呢?哈密國王又開始犯愁了。

這位聰明的大臣又獻上一計:「我們可以優選一些『鄯善瓜』的種子和瓜苗,把它們移栽到木桶里,埋好我國本地的土壤。

在路上一邊澆水、一邊趕路,這樣一路『種』到京城,等人到了瓜也熟了,這樣就能保證『鄯善瓜』的新鮮了!」

哈密國王聽後喜逐顏開,當即下令著手準備,就讓這位大臣帶隊,將『鄯善瓜』苗和種子運送到京城。

大臣帶著隨從,一路上精心侍弄呵護著這些瓜苗,每天都要翻動桶中的泥土,還要在上面撒水。

大臣吩咐車夫要晚上趕路、白天休息,目的就是讓瓜苗在白天能夠得到陽光滋潤,晚上休養生息,使其口感更佳。

所以,在白天陽光充足的時候,隨從就打開馬車頂棚,讓溫暖的陽光照耀著這些嫩苗。

而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他們就關閉棚頂,讓果實在夜裡吸取著營養,靜靜地生長。

為了保證「鄯善瓜」果實的完美成長,車馬行走時必須保持平穩,既不能顛簸,也不能過快。

當遇到雨雪和暴風等惡劣天氣時,還需要增加保溫措施,將馬車裹得嚴嚴實實,確保這些瓜苗不被凍傷。

在整個運輸過程中,大臣和隨從們細心的照料著瓜苗,不能讓瓜苗和果實受到一點點傷害。

而且在這漫長的旅途中,還需要將那些腐爛的或未成熟的果實挑揀出來,不讓它們影響新長出來的果實。

終於,哈密國的大臣帶著種滿「鄯善瓜」的馬車,在行走了五個多月之後,終於抵達了京城。

不過車上成熟的「鄯善瓜」的數量也是極少,也僅僅長有十幾個,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一是「鄯善瓜」的瓜苗比較大,一個木桶最多也就能容納下兩顆瓜苗。

二是運輸途中一路顛簸,總會有一些瓜苗枯萎死掉,等到達京城後,一輛馬車只能存留幾個「鄯善瓜」。

哈密國的大臣到了京城後,就趕緊將這些「鄯善瓜」呈獻到康熙皇帝面前。

大臣告訴康熙皇帝,「鄯善瓜」素有「瓜中之王」的美稱,不僅吃起來香甜可口,而且又能消暑解燥。

康熙聽了大臣的介紹後,目光立刻就被眼前這些「鄯善瓜」所吸引。

當這些瓜被切開之後,金黃色的果肉立刻呈現在眼前,只見瓜肉晶瑩剔透,水嫩滋潤,還透出陣陣的清香。

康熙皇帝情不不禁的伸手拿起來一塊,仔細的品味起來,頓時只覺得瓜香四溢、甜潤爽口,還給他帶來一股清涼的感覺。

康熙皇帝長在皇宮,什麼樣的山珍海味沒吃過?但是這種「鄯善瓜」,卻還是第一次吃到。

康熙皇帝的臉上洋溢出驚喜之色,他一口接一口地享受著這美味的瓜果,甚至已經忘了大臣所介紹的名字。

當吃了幾塊後,康熙皇帝終於放下手裡的「鄯善瓜」,對著身旁的大臣們說道:「來來來,你們也嘗嘗這哈密國進貢的,叫什麼瓜來的?對了,叫哈密瓜!」

這時的康熙皇帝光顧著吃瓜了,已經全然忘記了「鄯善瓜」的名字,只知道來自於哈密國,於是便脫口而出叫錯了名字,叫成了「哈密瓜」。

據清朝參贊大臣蘇爾德改編的《新疆回部志》記載載:

自康熙初,哈密投誠,此瓜始入貢,謂之哈密瓜。

此時康熙皇帝身旁的大臣們,當然也知道皇帝叫錯「鄯善瓜」的名字了,但是誰又會因為這種小事而去計較呢?

再說了,這些大臣根本就沒必要為了一個水果的名字對否?去糾正皇帝的錯誤,這豈不是讓皇帝當眾下不來台,將來皇帝不得給自己穿小鞋啊!
熊康翰 • 17K次觀看
熊康翰 • 6K次觀看
熊康翰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23K次觀看
熊康翰 • 6K次觀看
熊康翰 • 8K次觀看
管輝若 • 11K次觀看
熊康翰 • 2K次觀看
管輝若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26K次觀看
熊康翰 • 3K次觀看
管輝若 • 3K次觀看
熊康翰 • 3K次觀看
熊康翰 • 11K次觀看
熊康翰 • 9K次觀看
熊康翰 • 3K次觀看
熊康翰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熊康翰 • 3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熊康翰 • 2K次觀看
管輝若 • 4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