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究竟是啥?大多數人都沒能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老子的名氣可並不比孔子差,漢文帝尊崇的「黃老之學」就是黃帝與老子的學說。
還有老子寫的《道德經》也不簡單,不僅是中國道教的思想指導,還被稱為「萬經之王」,在全世界都有名。
但是《道德經》畢竟是幾千年前的經典著作了,有很多句子在現代人看來很難讀懂,甚至會產生錯誤的認知。就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
天和地是無心之物,他們怎麼會不仁呢?天地將「萬物」視為「芻狗」,芻(chú)狗又是什麼?
道家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期楚國人。據說老子的耳朵十分奇特,所以才得名李耳。在古代,長相奇特的人往往會被認為是特殊之人。
比如孔子是駢齒、項羽是重瞳等,老子的大耳朵也被當時的人們視為吉祥的象徵。
周王得知這個奇特的人後,就把老子召進了皇宮。他親眼看見了老子的大耳朵後,便直接給他找了個官職。
於是老子就在皇宮裡當上了「守藏室之史」,也就是藏書館管理員。老子本來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在這裡更是如魚得水。
老子趁著上班的工夫,將周王朝的藏書看了個遍,老子因此十分博學。
與老子同一時代的還有孔子,當時孔子也聽說了老子這樣一個博學的人,於是特地從魯國跑過來找他,只為了向他請教周禮。此事在《孔子家語》就有記載。
當時孔子聽說有這樣一位能人之後,便很想前去拜訪老子。
這天正好有空閒,於是孔子對南宮敬叔說:「聽說有位博學者叫老聃,我想去拜訪他,你要一起來嗎?」
南宮敬叔當然同意,於是他們二人一同拜訪魯國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