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王偉旗,也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不算富裕,但一家人整整齊齊:爸爸、媽媽,姐姐,還有奶奶。姐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身體不好,但對他這個弟弟很好。
後來,父母離異了。在他的記憶里,家裡不再熱鬧,笑聲越來越少,「爸爸帶著姐姐看病,不放棄任何一個治療的可能。爸爸經營的固定水果攤位變成了流動的三輪車。生活的重擔落在爸爸身上,掙的錢都花在姐姐治病上。」
原本條件還算可以的家庭有了負債,並且越欠越多。王偉旗國中畢業後,父親勸他不要再念書,出去打工掙錢。
一向樂觀的王偉旗,流淚了:只有念書,才能有出息,才能給姐姐買藥,讓一家人過上好日子。
為了讓自己能繼續上學,王偉旗開始邊讀書邊勤工儉學。暑假在一家超市找了個倉庫搬運工的活,早上6點多開工,晚上7點多才下班。
中午餓了就簡單吃點,有時候捨不得花錢,多喝兩口水對付過去。
被王偉旗帶動一起打工的髮小,跟他家僅一牆之隔。發小母親葉雪軍,看著王偉旗長大。她告訴記者,「他倆湊在一起干過很多活,當過客服、發過傳單、送過外賣。別的我都支持,就是這搬運工,太辛苦了,還得在冷庫里受凍。看小孩這麼苦,我都會問他錢夠不夠花,想給他塞點零花錢,他總是拒絕,說自己有錢。」
咬牙乾了兩個多月,王偉旗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24000元工資,足夠他支付高一的學費跟生活費。
親人離去,多方溫暖援助
高一那年,姐姐去世了,但生活的重擔依然在肩上。高中是忙碌的,但王偉旗的忙碌和別人不同。為了繼續學習,他每周五放學後就去兼職打工。
每天回家,吃上姑姑做的熱飯,跟她聊幾句,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姑姑在他心裡,是媽媽一般的溫暖存在。但高二時,他最愛的姑姑因為抑 郁 症,也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從小沒有媽媽,姑姑就是媽媽!」說起姑姑,這個樂觀的少年紅了眼眶,言語間已經哽咽了。回憶起那段時間,在學校想姑姑,只能躲在被子裡哭,不讓寢室同學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