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如烹小鮮
熟讀歷史,耳濡目染的劉恆知道,當皇帝不容易,當一個好皇帝更不容易,自己坐上這個位置,很大一部分是運氣。
但是好運不可能一直保佑自己,要證明自己,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國家治理好,讓國之強盛才是唯一出路。
劉恆的治國之道,看似「無為」,實則處處暗藏玄機。
他接手的是一個被呂后折騰得千瘡百孔的漢朝:百姓賦稅繁重,諸侯驕橫,匈奴屢屢犯邊。面對爛攤子,他做了一件讓貴族們跳腳的事,把封地在京城的諸侯王全部趕回屬地。
這一招既削弱了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干預,又讓諸侯們不得不親自管理封地,緩解了民生壓力。
經濟上,劉恆的「摳門」堪稱帝王典範。
他想建一座觀景台,聽說要花百斤黃金,立刻擺手作罷;自己穿著粗麻衣服,要求後宮妃嬪的衣裙「不得拖地」;甚至臨終前還叮囑喪事從簡,連陪葬品都用陶器代替金銀。
但這份「摳門」全用在了百姓身上:他先後三次減免田租,將稅率從「十五稅一」降到「三十稅一」,農民們捧著減稅詔書直呼「活菩薩」。
更絕的是他對法律的改革。
公元前179年,他廢除「收孥連坐法」,一人犯罪不再牽連全家;又改「肉刑」為笞刑,雖未徹底廢除酷刑,卻讓無數人免於斷肢毀容之痛。史學家感嘆:「自夏商周以來,未有帝王如此寬仁」。
孝道與權謀
劉恆的孝心,被寫進《二十四孝》的「親嘗湯藥」故事裡。
母親薄姬重病三年,他衣不解帶侍奉榻前,每劑湯藥必先親口試溫。但這不僅僅是母子情深,通過樹立孝子形象,他成功將儒家倫理與治國理念綁定,讓「以孝治天下」成為漢朝意識形態的根基。
對外,他延續和親政策,用公主和財帛穩住匈奴。但這並非軟弱:當匈奴單于背信棄義南下劫掠時,他親自率軍駐紮邊境,擺出決一死戰的架勢,嚇得匈奴人「見旌旗蔽日而退」。
這種剛柔並濟的策略,為漢武帝時期的全面反擊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時間。
完美皇帝的「瑕疵」
儘管史書將劉恆捧上神壇,但細究之下仍有微妙爭議。比如他對待弟弟淮南王劉長的態度:先縱容其驕橫,待其謀反後又將其流放致死,被後世詬病「帝王心術過甚」。
再如對賈誼的任用:他欣賞這位天才少年的《治安策》,卻因畏懼老臣反對,始終未予重用,導致賈誼33歲便鬱鬱而終。
但這些「瑕疵」在歷史長河中幾乎被完全淡化。
就連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罕見地給予五星好評:「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
文景之治
劉恆在位23年,留下的不僅是「國庫錢串朽爛,糧倉粟米霉變」的富裕景象,更開創了中國帝王的完美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