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看兒子閒得無聊,花萬兩白銀給兒子買官,沒想到成就一代名臣

2025-08-15     花峰婉     反饋
1/3
地主看兒子閒得無聊,花萬兩白銀給兒子買官,沒想到成就一代名臣

很多人知道李衛這個歷史人物,是因為早年間《雍正王朝》和《李衛當官》兩部影視劇的熱播,在影視劇中,李衛出身低微,卻靠自己特殊的才能,成為雍正的寵臣,並為雍正年間改革吏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只不過,在眾多影視劇中,李衛的出身被描繪成市井中的混混,或者乞丐,但其實歷史上的李衛出身並不貧寒,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出身。

1687年正月,李衛出生於江蘇徐州豐縣大沙河鎮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父親李宗靖給兒子取名字為李衛,希望他能守住祖先的基業。

雖然家境殷實,吃穿不愁,但在古代,封建主流思想影響下,李衛的父親李宗靖做夢都想讓兒子考上狀元,為官做宰,以此光宗耀祖。

可兒子李衛卻天生不是讀書的料,整日和紈絝子弟一起,成了鄉里皆知的混混。一混起來,日子過得自然就快。康熙五十六年,李衛都30歲了,而立之年,仍然一事無成。

眼看兒子科舉無望,李衛的父親只好開始琢磨另一條門道。

在清朝做官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條是正途,科舉考試。先考秀才,完了再考舉人,舉人考完了再參加會試,取得貢士的資格,完了再參加殿試,取得進士的資格。

進士以後就可以分派官職,派到縣裡面就可以做七品知縣。可通過考中進士做官,這個正途是很難的,大部分人達不到。

清朝的選官還有另外一條途徑,叫「異途」,主要是「捐納」,就是買官。

捐納制度在清朝很普遍,官員的比例在清朝多的時候能達到六成,但是主要是中下級官員。像地方官員總督、巡撫、布政使這些不能捐,道員、知府、知縣以下可以捐。捐納曾是清代異途入仕的主要路徑。

剛巧,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青海發生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在平叛的過程中,朝廷缺錢,為了籌集軍費,朝廷開捐納之門。所謂捐納,就是花錢買官。

李衛的父親籌集全部銀兩給李衛捐了個兵部員外郎。李衛父親到底花了多少錢呢?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根據《六部則例全書·戶部下·捐敘》的記載,在康熙年間,一個監生若想當上知縣,花銷大概是:

未經考職者,納銀一千七百兩,俱准以知縣用。

而從知縣升至六部員外郎,又要再花上2160兩。李衛沒有參加過科舉,他最初的監生的身份也是花錢買的,並且他直接到兵部任職,沒有經過中間的候補和等待,整體估算下來,李衛父親直接給李衛買下這個從五品的兵部員外郎,要花費他上萬兩以上的白銀。

而在康熙朝,一位一品大員在紙面上的俸祿,一年也只有180兩。所以,這筆銀子幾乎是李衛父親大半輩子的積蓄了,為了這個兒子,也是豁出去了。

對比同樣是沒考中科舉,以監生的身份去買官,雍正寵愛的官員田文鏡當年起手只買了個正八品的縣丞,23年後才升為吏部員外郎,而李衛的父親起手就給李衛買了個從五品的兵部員外郎。如此就能看出,李衛仕宦生涯的起點很高。

《清史稿·李衛傳》關於李衛當官中只有「入資為員外郎」的簡單敘述。

李衛父親本來擔心花這麼多錢買了個官,李衛不是當官的料,可事實證明他的擔心是多餘的。

李衛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太適合當時的官場。他雖然沒啥文化,對四書五經不通,但人卻十分聰明,他手下的師爺起草完公文奏章讀給他聽後,他總能一針見血的把問題要害找出來,然後口述讓師爺們修改。

李衛升堂審理案子的時候,更是才思敏捷,判決如流,絲毫看起來不像沒讀過書的,屬下都不敢因他識字不多而有所欺瞞,大家對此十分服氣。

就這樣,李衛的名聲逐漸被其他官員得知。

雖然名聲是有了,可李衛知道,員外郎這官看上去挺好,但從明朝開始,員外郎便已成為捐納專屬官職,基本算是個閒職,品階高,但根本無權。

為了向上爬,李衛也趁機花錢打點,從一個員外郎升成戶部侍郎一職,擔任了實差。官職依舊五品,還有個俸祿,一個月十兩。

按理說,像李衛這種不是科舉出身的官員是不大會受到朝廷重用的。但是李衛卻有著當時官場上很難得的優點。

李衛擔任戶部郎中的時候,管理銀庫事務。在戶部任上,李衛更是把自己的混混本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根據《小倉山房文集》記載,李衛在戶部任職期間,有某位親王的屬下對於收繳的白銀都要每千兩額外加收十兩作為庫平銀。

李衛每次都堅決反對,但親王屬下執意要收,李衛就將銀櫃抬到廊下,在走廊上置一櫃,寫著「某某親王的盈餘」,指明這是非法所得,使這位親王十分難堪,只好下令停止多收庫平銀,再也不敢多收以飽私囊。

此時,李衛也只能算是一個不入流的京官。可他不知道的是,因為這一件小事情,他已經引起了四阿哥集團的注意。

又是兩年多,康熙去世之後,怡親王老十三允祥接管戶部,果然向雍正推薦了不畏權貴,勇於任事的李衛。

當時的情況是,雍正剛即位,國庫空虛。而國庫空虛,正是康熙朝晚年的政務鬆弛,各種稅款都收不上來,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鹽業,各地屢屢出現虧空。僅雲南一省,鹽業的虧空居然就有11萬餘兩。因此,雲南鹽政根本弊端,在於官員侵吞鹽課,中飽私囊。

正當雍正一籌莫展時,老十三允祥認為李衛「才品俱優,可當大任」,於是就向雍正帝舉薦李衛南下查鹽。李衛從此開始了其平步青雲的仕途生涯。

這一年,李衛年僅36歲。雍正帝讓李衛做雲南鹽驛道,這個官職雖然聽起來不高大上,實際上卻是雍正放在邊疆的心腹大臣。

李衛走馬上任雲南驛鹽道開始查鹽,做事雷厲風行,首先從吏治著手,最後拔出蘿蔔帶出泥,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裡,李衛不僅將雲南帳上的11.9萬兩虧空給追回來了,甚至還贏利了3萬餘兩。

雍正接報後大喜,說:「別人都說清查麻煩事多,唯獨李衛那裡什麼事情也沒有,看來這小子的確有一手。」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97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5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35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