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重要謀士牛金星和他兒子牛佺更是帶頭搜刮民脂民膏,占據豪宅,強奪美女。
李自成本人也沉迷於皇宮奢華生活,整日在宮中宴飲作樂。
他雖然在4月29日倉促登基,宣布國號為"大順",改年號為"永昌",但已經太遲了。
這種腐化的現象迅速蔓延,農民軍戰鬥力直線下降,加上軍紀敗壞,民眾開始對這支曾經寄予厚望的隊伍失望透頂。
李自成和他的軍隊只用了短短一個月,就把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給敗光了。而此時,更大的危機正在東北方向醞釀。
一場決定命運的"相親"
攻下北京後,李自成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駐守山海關的明朝大將吳三桂。
為了穩固政權,李自成派人去招降吳三桂,並許以高官厚祿。吳三桂一開始還真有點動搖,畢竟明朝已經滅亡,繼續抵抗似乎沒有意義。
可是事情出現了轉機。
據說李自成的手下劉宗敏看上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有說是李自成本人看上了),將她擄走。
這件事徹底激怒了吳三桂,他決定拒絕投降,並轉而投靠了正在關外虎視眈眈的清軍。
1644年4月,吳三桂與多爾袞率領的清軍聯合,在山海關外迎戰李自成大軍。
當時李自成親自率軍東征,可能是太過自信,又或者是被皇宮生活磨去了銳氣,他的指揮明顯失去了以往的靈活和果斷。
4月21日至22日,山海關之戰爆發。這場戰役可以說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關鍵一戰。
李自成的大順軍雖然人數眾多,但經過北京城中的腐化,已經失去了戰鬥精神。
而吳三桂的軍隊作戰意志堅決,加上清軍精銳騎兵的配合,對李自成軍隊形成了致命打擊。
戰敗的消息傳來時,李自成正在北京城內。4月26日,他匆忙逃回北京,隨後意識到局勢已不可挽回。
儘管他在4月29日倉促舉行了登基儀式,但僅僅一天後,5月1日,他就帶著搶掠的財寶和殘餘部隊逃離了北京城。
因為這一戰,清軍得以入關,最終統一全中國,建立了持續近300年的清朝統治。而李自成,則開始了他漫長的敗亡之路。
一路向西逃亡
離開北京後,李自成帶著殘餘部隊和大量搶掠的財物向西撤退。
本想甩掉追兵,可在定州清水河又遭遇了吳三桂的追擊。這次戰鬥再次以李自成慘敗告終,他不得不繼續向西逃竄。
5月初,大順軍一路狼狽西逃,經過山西、河南,最終在7月退到了西安。
西安是李自成起義的大本營,他原本打算在這裡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可惜,此時的李自成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闖王了。
西安城雖然堅固,但李自成似乎已經失去了抵抗的意志。
他沒有利用西安的地勢優勢組織有效防禦,而是繼續沉迷於搶來的財寶和享樂。
軍中將士看到主帥如此,士氣更是低落。
清軍派出阿濟格率兵一路追擊,李自成聞訊後,竟在1645年1月棄守西安,帶領十幾萬人馬向南逃竄。
這次南逃可謂是李自成軍隊最慘烈的一段經歷。他選擇了翻越秦嶺的路線,這在冬季是極為危險的。
秦嶺山高路險,加上當時正值隆冬,大雪封山。
十幾萬大軍在山中艱難跋涉,沿途死傷無數。史料記載:"婦女細弱凍死於七盤坡者數萬",可見其慘狀。
李自成軍中帶著大量金銀財寶和家眷,行軍速度極慢。很多士兵因為饑寒交迫而逃散,更多的人則死在了路上。
等到大軍好不容易翻越秦嶺,抵達河南內鄉時,已經是1月29日,人數已經銳減大半。
這一路上,李自成似乎更在意的是保住搶來的財寶,而不是如何重建軍隊和奪回失地。
他的這種態度,讓原本就士氣低落的部隊更加絕望。一些原本忠心耿耿的將領也開始動搖,有的選擇了投降清軍,有的則帶兵自立。
夾在清軍和南明之間的尷尬
逃到河南後,李自成的處境更加困難。
北方有清軍追擊,南方則是南明政權的勢力範圍。他此時成了夾在兩大勢力之間的過街老鼠,四面楚歌,無處容身。
2月,李自成率軍經過鄧州、襄陽,一路南逃。在這一帶,他遭遇了南明將領左良玉的部隊。
左良玉是明朝在南方的重要將領,此時已經宣布效忠南京的南明政權。李自成本想借道南下,卻被左良玉斷然拒絕,甚至派兵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