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命的是,朱棣的封地緊鄰蒙古,經常要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這讓他的軍隊戰鬥力特彆強。
朱元璋本來打算把皇位傳給大兒子朱標,可是朱標命不好,三十七歲就病死了。
沒辦法,朱元璋只能按照傳統把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這個決定直接給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年輕皇帝的削藩敗筆
朱允炆是個很有文化的年輕人,從小讀聖賢書,腦子裡裝滿了儒家的治國理念。
他繼位的時候才二十一歲,年輕氣盛,又有一幫文臣在旁邊出謀劃策,很快就意識到了藩王們的威脅。
這些叔叔們手裡都有兵,萬一哪天造反怎麼辦?朱允炆決定削藩,把叔叔們的軍權收回來。想法是好的,執行起來就出了大問題。
朱允炆和他的謀士們制定了一個削藩計劃,但是策略完全錯了。
他們沒有先對付最危險的朱棣,反而挑了幾個實力比較弱的藩王開刀。周王、代王、岷王這些人都被削了王位,有的甚至被直接廢為庶人。
這種做法等於是在敲山震虎,明明白白地告訴朱棣:下一個就輪到你了。朱棣哪裡肯坐以待斃?他開始暗中準備,等待時機發動反擊。
朱允炆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太相信文臣了。
他身邊的謀士們大多是書生出身,理論一套一套的,真到了打仗的時候就不行了。
這些人制定的軍事策略經常是紙上談兵,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
叔侄反目血戰四年
1399年,朱棣終於攤牌了。
他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聲稱要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恢復太祖時期的政治清明。這個藉口聽起來很冠冕堂皇,實際上就是要造反奪位。
朱棣給這次軍事行動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靖難",意思是平定禍亂。
這個詞用得很巧妙,把自己包裝成了正義的一方,把侄子朱允炆反而說成了禍國殃民的昏君。
戰爭一開始,朱允炆還是有優勢的。他是正統皇帝,手裡掌握著全國的軍隊和資源。朱棣只是一個藩王,兵馬有限,看起來不堪一擊。
真打起來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朱棣的軍隊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戰鬥力遠超朝廷軍隊。
更要命的是,朱允炆派出去的將領要麼是書生出身不會打仗,要麼就是在關鍵時刻倒戈投靠了朱棣。
這場戰爭整整打了四年,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
朱允炆幾次差點把朱棣徹底消滅,但都被他逃脫了。朱棣也有好幾次陷入絕境,差點就要放棄回到北京當老實的藩王。
戰爭的轉折點出現在1402年。
朱棣採取了一個大膽的戰略,繞過朱允炆的主力軍隊,直接奔襲帝都應天。這招出其不意,朱允炆根本沒有防備。
當朱棣的軍隊出現在應天城下的時候,朱允炆才意識到大事不妙。城裡的守軍本來就不多,面對朱棣的精銳部隊根本沒有抵抗的能力。
帝都陷落皇帝「人間蒸發」
1402年七月,應天城被攻破了。朱棣的軍隊衝進皇宮,到處都是火光和喊殺聲。朱允炆在哪裡?沒人知道。
按照史書的記載,皇宮裡發生了一場大火,燒了好幾天才熄滅。
等火滅了之後,人們在廢墟里找到了幾具燒焦的屍體,有人說其中一具就是朱允炆。這個說法很快就被推翻了,因為那幾具屍體根本分辨不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