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何沒有盛世?原來永樂年間的百姓生活得這麼慘

2025-08-19     花峰婉     反饋
2/3
接著就是建文、永樂年間。建文年間,發生了「靖難之役」,山東、河北遭遇四年的戰亂,人口大量死亡,經濟凋敝。而朱棣又在河北山東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史稱「燕王掃北」,使得北方經濟進一步遭遇破壞。

朱棣稱帝後,基本延續了朱元璋的經濟政策,所以工商業沒有好轉起來。不僅如此,朱棣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大搞朝貢,導致原本開始恢復的農耕經濟又遭到了破壞。史料記載永樂時期「南征北討,出師連年,輜重牛馬,耗散巨萬,又江北困於營造,江南疲於轉輸」、「丁男疲於力役,婦女困於耕耘,富者怨征斂之繁,貧者罹凍餒之苦」。許多地區的農民因為不堪重負,最終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明成祖和漢武帝有幾分相似。漢武帝也是窮兵黷武,大興土木,提高賦稅和徭役,導致天下戶口減半,民不聊生。但漢武帝開拓西域,北伐匈奴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明成祖幾次親征蒙古,基本沒有找到蒙古的主力,只是空耗國力罷了。不僅如此,明成祖還將大寧都司等機構撤銷,將遼河上游、河套平原拋棄,導致北京的戰略防禦縱深被壓縮,出現了「天子守國門」的現象。

明朝唯一被視為「治世」的時期是「仁宣之治」。朱棣去世後,明仁宗、明宣宗鑒於經濟凋敝、國庫空虛,就開始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例如,停止各種大工程,最典型的就是停止鄭和下西洋發賞賜。停止對外戰爭,進一步收縮防線,撤銷奴兒干都司和交趾布政使司;減少朝貢貿易規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財政浪費。仁宣年間,表面上國土面積減少了,但是經濟卻得以恢復,百姓生活得更好了,所以被稱為「仁宣之治」。仁宣之治和西漢的「昭宣之治」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仁宣年間只是經濟比永樂年間好而已,和歷史上的盛世是無法媲美的。史料記載了仁宣年間的流民、起義也不少。例如1428年,「山西饑民流徙至南陽諸郡不下十萬餘口,有司軍衛及巡檢司各遣人捕逐,民愈窮困,死亡者多」。而《明實錄》記載的逃民問題也十分嚴重。

從洪武年間到仁宣年間,基本已經概括了明朝最強盛的三個時期。此後,明朝就進入到了中後期,國力大幅度衰退,農耕經濟惡化,百姓流亡更多,明朝就逐漸進去衰世和末世了。當然,明朝中後期的經濟並非一無是處,由於國家管控能力的下滑,導致走私貿易興起,東南沿海的海外貿易和工商業得以發展起來,所以明朝後期的商品經濟比前期繁榮不少。
呂純弘 • 9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5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35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