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看出了平原君的疑慮,開口說道:有才能的人就像錐子一樣,放在口袋裡遲早會把口袋戳破,讓人看見錐子的尖端。
我在您這裡三年,一直沒有機會展現自己,今天請您給我這個機會。
平原君聽了這話,覺得這個比喻還挺有道理的,心想反正也找不到第二十個人了,就讓他試試吧。就這樣,毛遂加入了這個關係到趙國生死存亡的外交使團。
一行二十人浩浩蕩蕩出發了。一路上,其他十九個人都在竊竊私語,討論著這次出使的成敗關鍵。
毛遂依然很安靜,但眼神里透露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堅定。
他知道,這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成功了就是一飛沖天,失敗了可能連命都保不住。
到了楚國都城,楚王親自接見了使團。
談判從早上開始,平原君使出渾身解數,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利害關係,試圖說服楚王出兵救趙。可是楚王就是不鬆口,一直在那裡打太極。
從早上談到中午,從中午談到下午,眼看太陽都要下山了,楚王還是那副不置可否的態度。
平原君急得滿頭大汗,其他十八個助手也是干著急沒辦法。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毛遂站了出來。他沒有請示平原君,直接走到楚王面前,開始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
他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形勢,指出了秦國的野心和楚國面臨的危機,語言犀利,邏輯清晰,把楚王說得啞口無言。
楚王被這個突然出現的小人物給震住了,竟然當場同意出兵援趙。
就這樣,毛遂一戰成名,成了拯救趙國的大功臣。回到邯鄲後,他立馬被提拔為高官,風頭一時無兩。
英雄末路的慘痛代價
毛遂在外交上的成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望,趙孝成王對他那是相當器重。
朝廷里的大臣們也對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刮目相看。毛遂自己也飄了,覺得自己就是個全才,什麼事情都能辦好。
可是好景不長。就在趙國剛剛鬆了一口氣的時候,北邊的燕國突然出手了。
燕國一直在觀望,看到趙國被秦國打殘了,覺得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立馬派兵攻打趙國的北部邊境。
趙孝成王接到邊報,那個頭疼啊。秦國的威脅還沒完全解除,現在又來了個燕國,這可怎麼辦?
朝廷里需要派個將軍去抵抗燕軍,可是有經驗的將軍要麼在其他戰線上,要麼已經在長平之戰中陣亡了。
這時候有人提議:毛遂不是很能幹嗎?讓他去試試吧。趙孝成王一聽,覺得有道理。毛遂連楚王都能說服,打個燕國應該不成問題。
毛遂聽到這個任命,心裡其實是有些忐忑的。他知道自己的長處在於口才和外交,對軍事是一竅不通。
可是君命難違,而且當著滿朝文武的面,他也不好意思說自己不行。
咬咬牙,毛遂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他帶著一支臨時拼湊的軍隊,匆忙奔赴前線。
戰場上的情況比毛遂想像的要殘酷得多。燕軍訓練有素,將領經驗豐富,而趙軍這邊不僅人數不足,士氣也不高。
毛遂雖然在戰前給士兵們做了動員,但他對戰術一點都不懂,根本指揮不了實際的戰鬥。
結果可想而知,趙軍被燕軍打得大敗。不僅丟了幾座重要的城池,連毛遂帶去的軍隊也損失慘重。
消息傳回邯鄲,朝廷里一片譁然。趙孝成王的臉色很是難看,大臣們也都在竊竊私語,說毛遂這次是徹底栽了。
毛遂知道自己闖了大禍,無顏面對君王和死去的士兵。他在戰敗後沒有回邯鄲,而是獨自一人跑到了深山裡。
在一天夜晚,這個曾經意氣風發的外交天才,用自己的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代才子就這樣悽慘地死在了荒山野嶺中,屍骨無人收殮。他的死訊傳回邯鄲時,很多人都感到惋惜,但也有人說這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
《——【·結語·】——》
毛遂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要有自信,但更要有自知之明。會說話不等於會打仗,擅長外交不代表懂軍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千萬別以為自己無所不能。
可惜的是,歷史課本只會告訴你「毛遂自薦」的光輝時刻,卻不會提他最後的悲慘結局。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報喜不報憂"吧!
信息來源:
·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司馬遷著
· 《戰國策·趙策三》劉向編訂
· 《資治通鑑·周紀五》司馬光著
·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左丘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