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秦可大後來在《地震記》里寫的。
當時華州知州張光孝記錄得更詳細:"民廬盡傾塌無餘,被傷者不知其幾千萬人。"地一天震好幾次,倖存的人仰天號哭,不知道該怎麼辦。
一年後,地還在震,死亡數字是怎麼統計的?
潼關、蒲州:十個人死七個,同州、華州:十個人死六個,渭南:十個人死五個,臨潼:十個人死四個,西安:十個人死三個,這還只是極震區。
101個縣受災,分布在陝西、山西、河南、甘肅、寧夏五省。
受災面積:28萬平方公里,有感範圍:227個縣,遠到福建、兩廣都感覺到了,官方登記有名有姓的死者:83萬,沒登記的,"復不可數"。
1557年,也就是地震後一年,耀州區立了一塊碑。
碑上刻著:華州死亡8萬人,只是一個州,按華州死亡率十之六算,震前華州人口約13-14萬,震後16年,也就是1572年,華州人口統計出來了:49,681人。
20年恢復不到5萬人。
秦可大在《地震記》里寫:"二十年之內,同、華、蒲、渭之地,壯年人基本都是當年地震中倖存下來的孤兒。"
——《貳》——
大地為什麼會裂開
地面撕開了,華陰縣城西邊的駐馬橋,斷了,城北大員村,地裂開幾丈寬,水從裂縫裡噴出來,有幾尺高,大荔縣南邊的紫微觀,本來有水池,震後乾了。
朝邑西南的太白池,也乾了。
黃河南岸的大慶關,河堤全崩了,蒲州那邊的黃河堤壩,也垮了,華縣鳳谷山原本有石泉,震後變成了干泉,更恐怖的是山。
2018年,地震學家用衛星影像重新研究這次地震。
發現了兩個滑坡密集區,東邊一個,西邊一個,正好在華山山前斷裂帶的兩端,東邊解譯出2049個滑坡,西邊解譯出1515個滑坡。
滑坡體積加起來:2.85到6.40立方公里,什麼概念?
比2008年汶川地震觸發的滑坡總體積還大,汶川地震是8.0級,華縣地震推測是8.5級,能量差30多倍,史料記載更嚇人:"或地裂泉涌,中有魚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
地裂開,湧出水,水裡還有魚。
城牆、房屋,整個陷進地里,平地突然拱起來,變成山包,有人掉進裂縫,後來地又合上了,過幾天挖地,挖一丈多深,把人挖出來,已經死了。
死人的方式有很多種。
地震當晚死的,算是痛快的,更多人是慢慢死的,臘月十二,數九寒天,房子全塌了,沒地方住,餘震一個月震三到五次,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半年。
三年後還在震,五年,才逐漸停下來。
誰敢住房子?沒衣服禦寒,凍死,沒糧食吃,餓死,更要命的是瘟疫,屍體太多,根本埋不過來,第二年,瘟疫大爆發,又死了一批。
明朝的救災呢?慢,少,晚。
史料里找不到朝廷及時救災的記錄,倒是有記載:地震後,明朝從國庫調撥大量資金,國庫連續兩年虧空,但災民沒感受到。
嘉靖皇帝當時在幹什麼?
修仙煉丹,住在西苑,幾十年不上朝,大臣想見他?見不著,但皇帝對權力控制得死死的,地震發生時,正好是嘉靖三十四年,距離明朝滅亡還有88年。
這場地震,像一個信號。
——《叄》——
一本救命的書
地震後19年,秦可大寫了一本書,1575年,萬曆年間,他把當年的經歷和觀察寫下來,取名《地震記》,全文1617個字,字字救命。
他總結出一條最重要的經驗:"猝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翼完卵。"
突然地震,不要往外跑,趴下,等穩定了再動,就算房子塌了,人也可能活下來,他舉了好幾個例子,有人急著往外跑,被外面倒塌的牆砸死,屋裡的人反而沒事。
渭南有個叫南師仲的,剛出生不久就遇到地震,被埋在廢墟下。
第二天清晨,自己爬出來了,很多人是從覆壓之下被挖出來的,還活著,秦可大還教人震後怎麼住,用木板搭簡易房,裡面只放床,不放重物。
這種房子不結實,但塌了也不會砸死人。
住在裡面遇到餘震,同樣趴下別動,"縱有覆巢,可冀完卵",有錢的人家,會在板房上面加一層"暗樓",也就是閣樓。
2000年代,力學專家研究發現:這種結構確實能減震。
明朝人不懂力學,但經驗管用,83萬人死了,明朝的財政也死了,救災花光了國庫,連續兩年虧空,地震引發瘟疫、饑荒,稅收銳減。
嘉靖皇帝想了個辦法:賣官,默許嚴嵩父子公開賣官鬻爵。
有錢就能當官,當了官就能撈錢,撈了錢繼續買更大的官,惡性循環,明朝後期的腐敗,有一部分就是從這場地震開始加速的。
歷史學家有個說法:這場地震,導致的直接死亡可能是45萬到53萬。
加上次生災害間接死亡,才到83萬,但83萬這個數字,被學術界公認,占當時中國總人口的1%,一場地震,死掉全國百分之一的人。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過,為什麼死這麼多人?
地震發生在午夜,人在睡夢中,震中在河谷盆地,鬆軟沉積層厚,震動放大,當地人住黃土窯洞,最容易塌,震前兩年關中大旱,百姓本就虛弱。
地震後朝廷救災不力,次生災害失控,天災加人禍。
——《肆》——
五年的餘震搖碎了什麼
餘震搖了五年,第一年,一個月震三到五次,第二年,還在震,第三年,依然沒停,第四年,開始減弱,第五年,終於輕了。
張光孝在《華州志》里寫:"越歲,地震猶不息也。"
一年過去了,還在震,人怎麼活?不敢住房子,不敢種地,不敢睡覺,隨時準備跑,現代地震學解釋:大地震後,破裂帶需要應力調整。
調整過程中,不斷發生小破裂,這就是餘震。
震級越大,調整時間越長,2008年汶川地震,震後記錄到2.7萬次餘震,1976年唐山地震,餘震持續到1977年春天。
2020年,唐山又震了,專家說:這還是1976年的餘震。
44年後,還在調整,華縣地震呢?五年,1825天,每一天都在恐懼中度過,1556年的那場地震,撕開的不只是大地,還有一個王朝的國運。
還有83萬個家庭的命運,還有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秦可大在《地震記》最後寫:"蓋近古以來書傳所記未有之變也。"自古以來從沒見過的災難,他沒想到,這個記錄保持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