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只是做一次腸鏡體檢,結果就發現了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很常見的一種腸道病變,在我們消化內鏡中心,幾乎每天都能發現罹患大腸息肉的患者,大腸息肉主要是指結直腸息肉,它是一種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它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四種因素有關。
Sponsor Link
①遺傳,有一些特殊類型的大腸息肉,比如家族性多發性腺瘤病,Gardner綜合徵(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骨瘤-軟組織瘤綜合徵),Peutz-Jephers綜合徵(黑斑息肉綜合徵)等引起的息肉,均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
②長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長期高脂肪飲食,缺少膳食纖維的攝入,會增加大腸息肉的發生風險。而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吃富含纖維素的穀類植物和水果則能降低大腸息肉的發生風險。
③長期吸菸及酗酒,均能增加大腸息肉的發生風險。
④有腸道基礎疾病,比如有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患者,更易罹患大腸息肉。這可能是腸道慢性炎症反覆刺激腸黏膜所致,這些患者往往更易罹患炎性息肉。
大多數時候,大腸息肉不會引起任何不適,它不痛不癢,只是在腸鏡檢查的時候意外被發現。
只有極少數的大腸息肉,會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大便性狀改變,同時還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比如腹痛,腹瀉,還有極少數的患者會出現消瘦,貧血等全身症狀。注意留意這些排便症狀,及時去醫院做腸鏡體檢,有時能提前發現這些隱藏很深的息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發現大腸息肉,認為只是小小的息肉,自己又沒什麼不適,完全可以不管它,但也有些人得知自己有大腸息肉後,驚恐萬分,他們害怕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腸息肉會發展為大腸癌,到時候再來治療,必定得不償失,所以發現了不如早點切除好。
大腸息肉究竟要不要切除,關鍵是看它的病理學性質。
按照病理學性質,大腸息肉分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不同病理類型的息肉,惡變率也有明顯的差異。像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均屬於非腫瘤性息肉,惡變的風險很低很低,打個比方,這好比彩票中獎。
腺瘤性息肉則屬於腫瘤性息肉,根據息肉中絨毛成分的多少,又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絨毛管狀腺瘤三種類型,像老向的腸息肉,病檢提示為絨毛狀腺瘤,其實就屬於腺瘤性息肉。總體來講,腺瘤性息肉癌變的風險要遠遠超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
研究發現,50%-70%左右的大腸癌來源於腺瘤性息肉,它的發展過程是正常腸黏膜-腺瘤-癌,這個過程大約是5-15年左右的時間。在腺瘤性息肉里,管狀腺瘤、絨毛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分別為10.2%、33.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