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是有期限的
一位作家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去拜訪朋友時,見到了朋友18歲的女兒,看到女孩和同居男友一人拿著一支煙,刺著刺青,對所有人面露不屑。
她想起10年前,初見這個女孩時她才8歲,小小年紀就已經顯露出了繪畫天賦。當時她一力勸說朋友要好好培養孩子,朋友卻拿各種理由搪塞她,完全不理會她的建議。
當她10年後再見到這個女孩,看到她如今的樣子,作家不禁心中感慨:
「做父母是有期限的,女孩的父母在能管教孩子的年齡,只顧自己,從沒重視過孩子的教育。如今,這個教育的保質期已經過了,如果他們現在再想去糾正孩子,就很難了。」
是的,孩子小的時候,依賴父母,信任父母,這個時候是教養孩子的黃金期,父母的話,孩子還是能聽得進去的。
但等孩子長大,發現孩子出問題了,再想要回過 頭教 育孩子,恐怕就為時已晚。
別等到孩子羽翼漸豐,才後悔當初對他過度放養。
《兒童發展心理學》中說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先天基因,後天塑造行為的環境影響非常重要。
這些影響里,有生物性的,也有社會性的。其中社會性的影響,在孩子成年前,更傾向於父母從小對孩子的行為塑造。
而不同年齡段,孩子心理特點不同。
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心理特徵,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教養,就顯得很重要了。
關於這些,人民日報曾總結了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孩子在不同階段不同心理特徵和養育方法,供父母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