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樊振東來到楊浦區復興島船台Park,「做客」上海市「國球三進」系列爭霸賽暨「韻動楊浦·秀出來」桌球選拔賽,引燃了現場球迷的熱情。解放日報 圖
漲球啟示
樊振東在德國的「漲球」給中國桌球帶來兩個十分深刻的啟示。
第一,它顛覆了長期以來的一個隱性假設——即中國選手去國外更多是「幫助別人提高」,類似過去「養狼計劃」的邏輯:因為中國太強,所以去海外是為了提升外協會選手、帶動整體水平。
然而,樊振東用自己的經歷證明,即便是世界排名第一、技術體系極其完備的頂尖選手,仍然在海外環境中能學到關鍵技術、發現自身盲區。也就是說,中國桌球並不是「無可再學」,外部世界並非只是被我們「帶著走」,而是仍然存在值得借鑑、能形成衝擊,甚至能讓世界第一感到「不適應」的打法與技巧。強國不是因為不用學習,而是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而樊振東的經歷提醒我們:保持技術開放性、多樣性與不確定性,才是保持領先的真正保證。
第二個啟示來自德國聯賽的獨特生態。
真正讓樊振東獲益最大的,並不是那些國際排名靠前、在國際舞台被全方位研究過的選手,而恰恰是那些綜合排名不高、甚至從未參加過世乒賽、世界盃的本土高手。
他們往往擁有一兩招極其刁鑽、極具地域特色的獨門絕技,比如怪異發球、反手奇特銜接、特殊節奏變化,而這些「非體系化」的技法,通常在國際賽場中難以見到,更不會系統傳播。正是這些「民間高手」讓樊振東被迫適應、重新思考、拓寬技術邊界。換句話說,真正能給頂尖高手帶來增量的,未必是世界前十,而往往是那些被忽視的「技術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