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世界範圍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展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甚至現在的我們也仍然受益無窮。不過,除此之外,古代中國還有一個發明,也十分高明,並被多個國家效仿,那就是科舉制度了。
在科舉制度發明之前,世家貴族壟斷官場,下層士子根本沒有出頭的機會。有了科舉制度後,階級流動更加容易,世家的勢力也被漸漸地削弱了。1905年,因為形式僵化,不適用於新時代,科舉制度被廢除。
不過,科舉文化對大家的影響還是很深遠的,比如我們現在還習慣稱各種考試的第一名為狀元。現代的女狀元屢見不鮮,但是古代的女狀元只有傅善祥這一位,她才貌雙全,官居丞相,可是最後卻淪為他人玩物,不得善終。
經歷悲慘
傅善祥生活在清朝末年,她是金陵人。傅家是書香門第,也很重視對女兒的培養教育。當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落後觀點依舊流行,不過傅善祥的父母十分開明,盡全力培養女兒讀書識字。
也許是天賦使然,傅善祥自幼就喜歡學習,她尤其喜歡讀經史典籍。她年幼之時就已經有了才女之名,可惜的是,她在8歲那年就先後失去了母親和父親。沒有了父母,傅善祥的哥哥就承擔起了養育妹妹的責任。
哥哥對傅善祥並沒有多少親情,而是把她視作累贅。傅善祥的父母在她兒時就給她定好了娃娃親,於是哥哥一等她到了13歲,就迫不及待地把妹妹給送到了夫家,只是為了擺脫這個累贅。
那時的傅善祥年紀小,她的丈夫年紀更小,比她還小6歲。所以傅善祥其實是個童養媳,說是嫁過去,其實是去照顧養育自己的小丈夫。這個小丈夫命不好,在12歲那年得了蕁麻疹去世了,傅善祥就這樣成為了一個18歲的寡婦。
婆婆在埋葬完兒子之後,便打算把她賣掉換取銀兩。婆婆認為兒媳婦要為自己兒子的死負責,對她很是怨恨,在辦完喪事之後,就打算把傅善祥給賣掉,也可以給自己換點銀兩。傅善祥知道了這個消息,知道婆家已經待不下去了,可是她又能去哪兒呢?
幸好,天無絕人之路。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太平天國倡導男女平等,支持女子為官。傅善祥也許失去了一切,沒有財產,也沒有家人,但她有一件別人都奪不走的東西,那就是她的才學。所以,這個半生悽苦的女子最終掌握了命運的主動權,毅然出走,投奔了太平軍。
人生轉機
傅善祥投奔的時機很巧妙,正好趕上太平天國開科舉,這場科舉依據太平天國的主張,女性也可以參加。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嬌就是女主考官,她定下的題目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傅善祥就參加了這場科舉。
有著父母早年的培養,和自己多年的苦學,傅善祥的才學見識自然不差,她洋洋洒洒寫下了一篇錦繡文章。畢竟女子受教育者是極少數,所以雖然女子也能參加考試,但考官並沒有指望能獲得優秀的女性人才,直到他們見到了傅善祥的文章。
傅善祥通過這一篇文章展示了自己的才學和抱負,獲得了一致的讚嘆,太平天國的高層也輾轉見到了她的文章,大為讚賞。如此一來,傅善祥就被點名成為了狀元,她可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女狀元。
按照正經的科舉制度來說,考上了狀元也是要從小官做起的。不過,太平天國正是建立初期,極其缺乏人才,所以傅善祥很快就被洪秀全封為了「恩賞丞相」,官居高位。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天國有著十分混亂的官吏制度,丞相可以說是多如牛毛,所以傅善祥手中並沒有掌握到很大的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