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碎銀子就走,店小二卻從不清點,也不攔住呢?

2024-04-07     花峰婉     反饋
1/4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碎銀子就走,店小二卻從不清點,也不攔住呢?

前言

對於現在大多數人的生活條件來說,下館子吃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畢竟吃頓好的也花不了幾個錢。

但本著該省省該花花的精神,結帳時也總會有抹零頭的行為出現,和飯錢相比,零頭雖然比較少,但砍過價之後,心理總會有些成就感。

而和這樣的行為相比,古代的大俠似乎在結帳時就顯得非常的大方,往往吃完飯後直接將銀子放在桌子上就走了,一旁的店小二也沒有任何反應。

難道他就不怕這些人逃單嗎?萬一給的錢不夠又該怎麼辦呢?

物價的差異

不少的觀眾在觀看古代的影視劇時,都會發現銀兩似乎是種很常見的貨幣,裡面的角色只要身上不揣著幾千上萬兩白銀,都不好意思行走江湖。

只要出現在客棧吃飯的場景,隨便往桌子上一放就是好幾兩銀子,但其實,這樣的場景對於真正的古代來說,是非常誇張的。

首先,對於銀兩本身的貨幣價值來說,並不是每個朝代都流通的,只有在明清時期,銀兩才算全面的流通起來,但這依舊是拋開銅錢來計算的。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白銀的價值實在是過於珍貴。

以唐代來看,當時的一兩銀子就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四千元人民幣,一克就要價值接近一百五十塊錢,這無異於當時的百萬英鎊。

極高的價值也是它無法流通的主要原因,就算是一錠碎銀子,都是當時一戶正常人家一年的收入了。

而這樣的情況,在後期各個朝代不斷的通貨膨脹下,才有所緩解,直到一兩銀子的價值大約變為1000文之後,銀兩才真正的流入市場。

從明清開始,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國內流通並使用的銀兩(銀元)與銅錢(銅板)的比例,都一直保持在1比1000左右。

所以,就算是在白銀貶值的情況下,也不會出現「大款」在客棧吃飯之後,扔下幾兩銀子的行為。

大部分朝代在消費時,一般都是採用方孔銅錢來結帳的方式,極少出現能用到銀兩的情況,除非是做一些大生意的時候,商家之間才會用到銀兩來結算費用。

正常來說,碎銀子的出現就是從一整個銀錠上剪切下來的,所以只要碎銀子出現在身上就表示存在著找錢的行為。

在當時的客棧中,四五個人吃一頓好一點的酒菜,也只需要一小塊碎銀就足夠了,差不多在兩三百塊錢左右。

畢竟當時錢財的購買力不能和現在相提並論,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金和銀在古代是非常值錢的。

明清時期的銀子既然可以作為最流通的貨幣,那在日常的交易就會出現非常合理的找零方式,這一點對於充滿智慧的古人而言並不算什麼難事。
1/4
下一頁
奚芝厚 • 138K次觀看
舒黛葉 • 28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福寶寶 • 46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喬峰傳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34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2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