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只活了27歲,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卻被傳誦了千年!
大唐盛世,絢爛之際不僅賦予了我們沉浸在中國古代繁榮的景象中,更帶來了無數文學瑰寶,那便是「唐詩」。無論是五言還是七言,這種朗朗上口的韻律總是能夠喚起人們心頭的磅礴和壯麗。而伴隨著唐詩傳世的,還有那些偉大的創作者。譬如,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詩仙李白,他風度翩翩、充滿浪漫氣息;而另一位詩聖杜甫,則深情憂國憂民,呼喚著祖國的繁榮,抒發著哀怨之情。然而,還有一位名字同樣值得我們永遠銘記,那就是詩鬼李賀。儘管他英年早逝,年僅二十七,卻留下了能夠傳頌千古的四句絕句。
在唐代,成為詩人意味著不拘一格,不按牌理出牌。創作並非遵循刻板的規則,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靈感迸發。比如李白曾在皇宮中作詩,也曾按他人之命創作了「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絕美詩篇,然而,這樣的詩歌多層含義,不是為某一人所作。不久後,他又重新踏上旅途,尋找創作的靈感,杜甫也有類似經歷。杜甫生於晚唐,只有親身經歷戰爭的殘酷,才能醞釀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絕句。因此,文學風格需要歷經人生的洗禮,而李賀也不例外。
在命運上,李賀和李白似乎有著相似之處。李白因為父親是底層商人,未能參加科舉考試,而李賀也因父親的背景未能如願參加科舉。早在童年,李賀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但在二十歲那年參加科舉,本有望一舉成名,甚至在放榜時,憑藉雁門太守行中的絕句奪得魁首。然而,卻因一些小人的舉報,聲稱李賀父親的名字中含有「晉」字,與進士一詞相衝突,應取消資格。這荒謬的舉報導致了李賀無法進入朝廷,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失落和對朝廷的無奈,也對自己懷才不遇感到惋惜。從此以後,李賀放棄了官場之路,轉而踏上了詩歌創作的征程
李賀和李白同姓,都有出色的家庭背景。因此,儘管在經歷了科舉的挫折後,李賀開始自己的詩歌創作生涯,依然有僕人負責記錄。李賀就像一位寶劍入鞘的俠客,雖未通過科舉走向仕途,但卻展現出令人難以抵擋的才氣。儘管他的生命如流星般短暫,但杜牧為他作小傳,李商隱為他立傳,後人甚至將他、李白和杜甫合稱為「三李」。數不勝數的故事和傳說傳承下來,充分說明了李賀在唐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
李賀的詩歌特點和意象儘管李賀在27歲時早逝,但他的作品留存下來,引發了後人的爭議。一些人認為李賀的詩中充滿了憂鬱和冷清的意象,主要是為了表現自己早年懷才不遇的命運。例如,在《雁門太守行》中,李賀寫道「黑雲壓城城欲摧」,這句描述敵軍如黑雲般壓境,就像要吞噬整個城池,令人感受到巨大的壓迫感。然而,這種冷清的氛圍之後,李賀的詩歌真正目的是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他在詩中提到的黃金台,即幽州台,是一個表彰在唐朝建設中作出卓越貢獻的地方。李賀以此表示自己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但未能得到明君的理解,增添了他內心的苦悶。
不僅是李賀,許多懷才不遇的詩人都傾向於用類似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然而,李賀的意象運用在後來走向了恐怖和驚嚇,這可能也是他被稱為「詩鬼」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命不長久,因此在後期詩歌創作中變得更加大膽。他的詩中出現了恐怖和死亡的意象,用來表達自己的內心痛苦和遭遇。例如,在《南山田中行》中,他描述了自己像一個體弱多病的人,流浪四處,心有餘而力不足,一生碌碌無為。這種黑暗的鬼神意象,反映了他的內心痛苦和遭遇,雖然有些人不能接受,但這些意象確實能最好地表達他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