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部落往西邊草原逃,東邊全成了東漢的地盤。南匈奴沒了後顧之憂,徹底歸漢。邊疆幾十年不打仗,老百姓也終於能安生了。
這場戰爭不是靠人多贏的,是靠打得准、打得狠。
兵分三路、長驅直入,幾個月內拿下匈奴主力。
後勤用牲畜頂替糧草,戰利品直接補給部隊,邊打邊養。打掉的不只是敵人,更是敵人的根。
這麼大的仗,不是每個人能指揮得動。
衛青、霍去病也沒打過這種深入五千里的仗。他們打的是邊線,竇憲打的是心臟。能做到這一點,靠的不是命,是腦子。
權傾朝野與歷史爭議
打贏匈奴之後,竇憲的名聲一時無兩。大將軍這個職位,等於權力頂點。
整個朝廷里,沒人敢不聽。竇家人也跟著水漲船高,竇篤、竇景在中樞說一不二,幾乎成了第二個皇室。
這種局面,皇帝能安心嗎?當然不能。
漢和帝早就盯著竇家了,但之前要靠他們打仗,動不得。
現在匈奴平了,藉口也有了。宦官鄭眾出了個主意,把竇憲一步步逼到牆角。
有人開始翻老帳,說他早年搶沁水公主的園田,還殺了都鄉侯劉暢。
這事兒以前沒人敢提,現在全拿出來說。他在戰場上贏得再多,也抵不住朝堂上的筆桿子。一紙詔書下來,竇憲被罷官,削職封地。
要是普通將領,早就乖乖回家了。
竇憲不一樣。
他知道自己勢大,被罷免就是等死。為了不連累族人,主動請求賜死。
皇帝應了,就這樣,一代名將,以這種方式謝幕。
功績擺在那裡,卻沒有多少史書願意大書特書。
《後漢書》提了他的戰功,但不多。《封燕然山銘》寫得再精彩,也只說戰爭勝利,不敢提他人事背景。
朝廷怕一個外戚功高蓋主,所以對他的戰績隻字不提,能刪就刪。
後人講衛青、霍去病,寫得天花亂墜。
說他們怎麼年輕有為,怎麼打匈奴威震四方。可是他們打匈奴,只是打得一時痛快,匈奴轉頭又回來。
竇憲不一樣,他是把匈奴根拔了。
北匈奴王庭沒了,貴族被俘,百萬人口牲畜成了戰利品,匈奴徹底西遷。
有人說,竇憲是「有污點的勝利者」。
那些人看重的是他的外戚身份,是他曾經專權。可沒人能否認,他打的這一仗,替東漢換來幾十年太平。
沒有這場北征,漢朝的北疆遲早還得淪陷。
他是匈奴的終結者。衛青、霍去病打痛了匈奴,竇憲打斷了它的脊樑。
可惜他姓竇,是外戚,所以功勞不被承認,連墓誌都沒人敢修。
功勞不能抵罪,勝利也不能洗清身份。竇憲贏了戰場,卻輸在朝堂。
可那塊燕然山的石碑不會說謊,它替他記下了最真實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