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講究配合,竇憲懂這個。
他讓南匈奴負責正面主戰,羌胡和烏桓分兩翼包抄,漢軍負責核心攻堅。整個聯軍就像一張弓,蓄力拉滿,瞄準的就是北單于的王庭。
聯軍騎兵加起來有將近五萬,動起來就是一股旋風。竇憲也沒蠻幹,他和耿秉商量好怎麼打——「以戰養戰」。
每一場仗,不光打人,還得搶糧搶牲口。
這支聯軍帶了上萬台車,馱的不是武器,全是補給和搶來的東西。每推進一步,後方就輕一點。
打仗不靠莽,情報才是命根子。
竇憲用南匈奴的內線,把北匈奴的老底摸得一清二楚。敵人在哪,走哪條路,什麼時候遷徙,都像攤在地圖上一樣。
等北單于反應過來,聯軍早繞到身後了。打的是伏擊,追的是主力,哪有喘息的機會。
戰線一拉就是五千多里,從漠南打到瀚海沙漠,從陰山直插燕然山,換誰都得服。
草原上晝夜溫差大,缺水斷糧是常事,兵疲馬困沒人能頂得住。
竇憲的軍沒散,沒掉隊,還能一路追殺。冷兵器時代,這種速度和耐力,誰見過?
首戰打響在稽落山。那一仗打得乾淨利落,漢軍突襲斬殺敵將,活捉匈奴百餘部,人口牲畜搶得滿載。
仗剛打完,竇憲一看機會成熟,連夜追擊。他親自帶隊,直衝燕然山。
在那裡勒石紀功,讓班固寫銘文,就是那塊《封燕然山銘》。
這碑不光寫勝利,更是對匈奴幾十年壓迫的終結宣告。
這仗沒完。兩年後,金微山大戰再起。
竇憲沒親征,派耿夔、鄧鴻再打一次。北單于見勢不妙,直接逃命。他母親、貴族、部眾全被抓回來了,老巢被一鍋端。
這場仗之後,北匈奴算徹底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