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籌劃許久,用滅吳之功來夯實自己的權力基礎和威望。天大的功勞,有時候確實可以成為異己聲音的消音器,司馬炎滅吳,本質上是想逼著天下人承認或者接受他和他的子孫後代問鼎天下是實至名歸的,大家不能、不該去質疑和挑戰他們。
第四、他為了讓傻兒子在自己去世後坐穩皇位,狂開歷史倒車。首先是把已經塵封上百年的外戚勢力釋放出來了,其次是無節制地加大了宗室勢力的權重,雙管齊下,以圖拱衛皇權,稀釋士族集團的相權。尤其是他廣封宗親,更是直接忽視了漢初「七國之亂」和漢末「州牧之亂」的慘痛教訓,讓那些鎮撫各方的王爺們成為了軍政財一把抓的獨立小「法人」。
從最終的效果來看,司馬炎的所有設計都堪稱敗筆,但是鑒於這是我們打開了上帝視角才未卜先知的,所以就不過多地批評他了,畢竟他已經做得夠多、夠好了。
司馬攸最後是不明不白地死了,賈充這個士族大佬也先司馬炎而去了,但是司馬炎的問題解決了嗎?不可能!因為魏晉一體,這江山和天下在本質上是士族集團共同投資而打下來的,怎麼會任由你司馬炎一個名義上的董事長為所欲為呢?再者,你們司馬家那「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基因就擺在那裡,你們怎麼能指望你們司馬家的人都是孝子賢孫呢?你選的外人和自己人,就沒有一方是靠得住的。
首先是外戚楊氏,人家的慾望早已按捺不住了,在你還沒有斷氣之前,就敢逼著你更改詔命,把你指定給兒子司馬衷保駕護航的宗室大佬司馬亮給趕下野了。關鍵是,你不是對宗室護衛隊寄予厚望嗎?怎麼司馬亮連屁都不敢放一個就乖乖地任由楊駿等人擺布了?
當然,外戚楊氏這種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獨攬大權行為,也是自尋死路的昏招。你們弘農楊氏,自從你們的先祖楊修在曹操手裡作死之後,在魏晉兩朝近百年的時間內都被權力中樞逐漸邊緣化了,你真以為你一下子就能坐穩那把最高權力交椅?那些比你們更高明、更有實力、更有身份的宗室、士族大佬會放過你嗎?
果不其然,著名欲女賈南風立馬出手了。她是賈充的女兒,又是司馬衷的皇后,她是屬於士族和宗親兩頭都討好的代言人,對付你們孤立無援的楊家簡直就是信手拈來、事半功倍。在賈南風的鼓動和策划下,年輕氣盛的楚王司馬瑋進京當了她的槍手,一槍崩掉了外戚楊氏集團。
之後,賈南風選擇讓大家都體面地休息一會,安撫好宗室和士族的勢力代表,讓汝南王司馬亮和衛瓘共同執政,自己從相互妥協之中也拿到了一些培植親信勢力的指標。
等大家的神經都適度放鬆的時候,賈南風又利用年輕派司馬瑋和老成派司馬亮、衛瓘之間的矛盾,矯詔讓司馬瑋發動政變幹掉了司馬亮和衛瓘,隨後甩鍋給衝動魯莽的司馬瑋,一箭雙鵰,把西晉大權全部拽到了自己手裡。
有一說一,不管賈南風這個女人如何慾壑難填、心狠手辣,西晉在司馬炎之後,的的確確是在她手裡度過了最為幸福、平穩的十年,歷史上「太康之治」有賈南風很大功勞。
但是,歲月不可能永遠靜好的,司馬家的權力根基實在是太差了,賈南風在與太子司馬遹嘗試和平共處十年之後,終因雙方都是不願意妥協的硬角色,最終擦槍走火,又引發現任掌權者和下任接班人之間的慘烈鬥爭。結果,太子司馬遹被皇后賈南風先廢后殺。
司馬遹之死,其實是司馬家命運的關鍵轉折點。畢竟,司馬遹是法定接班人,他在,就是一條底線,誰都不敢輕易突破這條底線。他不在了,相當於司馬家其他人幾乎全部可以進入自由活動的時間了,至少司馬炎和司馬攸的子孫是有資格進行自由競選的吧。像司馬倫以司馬懿的兒子身份去角逐最高權力雖然有點牽強,但也不是完全說不過去。
好吧,既然人人都有機會,那就大家拼個你死我活、不死不休吧。
趙王司馬倫打著給太子司馬遹復仇的名義,出其不意地端掉了賈南風一黨。
但是,這貨心裡沒點逼數,直接把慾望直接寫在臉上,搞得新任接班人皇太弟淮南王司馬允一心想弄死他。
司馬倫要死不死,還沒事就去找司馬允的茬,比如逼人家殺掉自己的馬仔等等,最後逼得司馬允先下手為強,帶著700淮南武林高手,圍著他家就是一頓猛打,差點就把司馬倫打得見閻王了。最後是他在宮中兒子司馬虔以富貴相許,拉來了司馬督護伏胤及四百名騎兵,矯詔騙殺了司馬允,才救了司馬倫一條老命。
受了這麼一驚,司馬倫的慾望和野心便決定要產子了,他要自己當皇帝了。他廢黜了司馬衷的皇帝之位,自己坐上龍椅,還以叔爺爺的身份尊稱司馬衷為太上皇,實在是臭不要臉。
醜態百出的司馬倫自然會遭人鄙視和攻擊的。率先出手的便是,齊王司馬冏。司馬冏是司馬攸的兒子,當年他爹的遭遇,他就一直忿忿不平,現在你司馬倫一個跟皇位沒啥關係的糟老頭子居然稱帝了,我必須要收拾你。我要拿回我爹該拿到的一切。
司馬冏傳檄天下,廣發英雄帖,最終邀來了成都王司馬穎、常山王司馬乂(後來的長沙王)、河間王司馬顒等一眾幫手,共同進攻坐鎮朝廷的司馬倫。由於司馬顒一直在騎牆觀望,司馬乂本身沒啥實力(受哥哥司馬瑋的牽連,被打壓了),所以這一輪的司馬家互殺,其實是司馬穎率冀州兵團和司馬冏率豫州兵團聯手進攻司馬倫的中央軍。
這次對決,最終證明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兩個打贏了一個,但是雙方火拚之下,晉軍內耗掉上十萬。
同時,也請大家記住,這次三王會戰其實才是西晉自掘墳墓的真正起點。因為之前的各種窩裡斗,都是高層的小規模械鬥,死不了多少人,根本不會傷到西晉的國本。但這次內訌不一樣了,中央軍和地方軍直接火拚,死傷十幾萬,西晉的軍隊、國防力量開始決堤了。你西晉的兵力有幾個十萬正規軍?你西晉的國力又能徵集、訓練出幾個十萬正規軍?要知道,當年司馬炎滅吳的時候,在全國範圍內滿打滿算也就徵集了20餘萬兵力。真是崽賣爺田不心疼啦。
司馬倫倒台後,司馬冏和司馬穎(他想以退為進)兩大巨頭經過默契的妥協與遷就之後,主政權交到了司馬冏手裡。但司馬冏這貨也是不堪大用,得志就飄,不好好上班,生活奢華,修建大別墅這些不說,主要是不知道團結人,搞得一個禁軍小幹部李含跑到司馬顒那裡去扇陰風點鬼火了。
司馬顒因為當時沒有第一時間跟上司馬冏的政變節奏,擔心司馬冏最後翻老帳,所以也巴不得推翻司馬冏。兩人一拍即合之下,便醞釀出了一個陰謀:他們廣而告之,要和身在洛陽的司馬乂裡應外合幹掉司馬冏,逼著司馬冏殺掉司馬乂之後,再打著給司馬乂報仇的名義,滅掉司馬冏。
司馬冏果然上當了,但是誰也沒想到,一直不顯山不露水的司馬乂卻爆發出了洪荒之力,憑藉有限的力量完成了對司馬冏堪稱史詩級的反殺。
這下,司馬顒就尷尬了,精挑細選的炮灰居然成了自己的新任老闆了,這該如何是好?所以,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事情做絕。於是,便聯絡上司馬穎,再次合力攻打京都洛陽。
這次三王會戰,司馬乂自然是吃虧的,以一敵二且不說,另外他手裡的勢力幾乎全部是剛剛接手司馬冏的,還沒來得及消化。但這都不是事,實力不夠,能力來湊,司馬乂化身為司馬家的能力擔當,一度打得司馬穎和司馬顒手下大將張方寸步難前。
可打仗終究是打消耗,打供給,打後勤,洛陽糧盡,英明神武的司馬乂被司馬家最可怕的潛伏者東海王司馬越給背後捅刀了,最後被悍匪張方活活燒死。
這次三王會戰,原中央軍、豫州軍團被徹底打沒,冀州兵團再次被幹掉六七萬,關中兵團死傷不詳,但應該也撈到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