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悲慘的狀元:「狀元及第」4字剛送到家,皇帝就下令殺了他
《——【·前言·】——》
古代考狀元是寒門子弟翻身的金光大道,可有人剛翻身就栽了大跟頭!
明朝一位寒窗苦讀二十多年的書生,好不容易高中狀元,剛接到「狀元及第」的大紅喜報,正準備光宗耀祖的時候,卻被皇帝一道聖旨給砍了腦袋。
陳䢿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但他的遭遇卻足以讓人唏噓不已。一場科舉考試,竟然能引發如此血腥的政治風波,他到底是得罪了誰?
八旬老人的最後一次主考
洪武三十年,也就是1397年,這一年的科舉考試註定不平凡。
主考官是個八十五歲的老頭子,名叫劉三吾,湖南茶陵人。這個年紀的人,按理說早就該在家頤養天年了,可劉三吾還在為朝廷操勞。
劉三吾這輩子見過太多風浪,他做事一向認真負責,從不馬虎。這次丁丑科的考試,他依然是親力親為,每一份試卷都仔細批閱。
考試期間,他嚴格按照規定程序進行,不敢有絲毫懈怠。畢竟在朱元璋手下做事,稍有不慎就是掉腦袋的事。
考試結束後,劉三吾按照成績排名,選出了五十一名進士。這些人中,有個叫陳䢿的福建人被選為狀元,還有榜眼尹昌隆、探花劉諤。
劉三吾看著這份榜單,心裡還挺滿意的,覺得這些人的文章都寫得不錯,配得上進士的稱號。
可他萬萬沒想到,這份看似正常的榜單,卻成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個坑。
五十一個進士中,居然有四十九個是南方人,只有兩個北方人。這個比例實在太懸殊了,簡直就是在北方讀書人的傷口上撒鹽。
陳䢿的巔峰時刻
陳䢿今年三十六歲,福建閩縣人。這個年紀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已經算是大器晚成了。
他從十幾歲開始讀書,一讀就是二十多年,家裡為了供他讀書,幾乎傾家蕩產。
聽到自己中了狀元的消息,陳䢿激動得幾乎說不出話來。二十多年的寒窗苦讀,終於有了回報。
他立刻派人製作了一塊"狀元及第"的牌匾,讓人快馬加鞭送回福建老家,要讓鄉親們都知道,陳家出了個狀元郎。
陳䢿在京城裡也是春風得意,走到哪裡都有人恭維他。狀元郎啊,這可是天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榮譽。
他想著以後就要步入仕途,為國家效力,為家族爭光,人生從此就要走上坡路了。
可陳䢿的性格有個特點,就是比較耿直,看不慣不公平的事情。
這個特點在平時可能是優點,但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卻可能成為致命的弱點。
他完全沒有意識到,一場針對南方讀書人的風暴正在醞釀,而他這個狀元,很快就要成為風暴中心。
北方落榜生的憤怒
榜單一公布,北方的落榜舉人們就炸了鍋。
他們聚集在一起,越討論越憤怒。五十一個進士里只有兩個北方人,這明擺著就是歧視嘛!
這些北方舉人們開始到處散布謠言,說主考官劉三吾故意偏袒南方考生,說這次考試不公平。
他們還說,南方人的文章其實寫得並不好,只是因為劉三吾是南方人,所以才會偏向南方考生。
這些話傳到朱元璋耳朵里,老皇帝心裡就開始犯嘀咕了。朱元璋當時已經七十歲了,做了三十年皇帝,什麼風浪沒見過。
他深知平衡各地勢力的重要性,如果讓北方士大夫們覺得朝廷偏向南方,那可是要出大事的。
朱元璋最初對這次考試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畢竟選出來的都是有才華的人。
可聽到北方舉人們的抱怨後,他開始擔心這會影響朝廷的統治穩定。北方士族的力量不容小覷,如果他們聯合起來鬧事,那可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