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王韜曾在日記里寫道,「若無風月,何以解憂?」他的風流並非單純的尋歡作樂,而是對傳統禮教的「叛逆式反抗」。
在那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年代,他敢於把「青樓文化」寫進書里,甚至用「大尺度」記錄下與名妓的互動。這種行為,放在今天,大概能上熱搜榜前三。
1860年,太平軍攻占上海,王韜做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決定——投奔太平天國。他帶著「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成為太平軍的「智囊」。
可現實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李秀成不採納他的戰略建議,清軍反撲後,他因「通敵」罪名被通緝,被迫逃亡香港。
這段經歷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流亡期間,他創辦《華字日報》,用筆鋒批判清廷腐敗,卻也把更多時間花在「風月場」。
據《花國劇談》記載,他在上海期間「幾乎踏遍所有青樓」,與數十位名妓有「深厚交情」。有人質疑他「玩物喪志」,可王韜卻認為:「名妓懂詩詞,通音律,與她們交流,勝讀十年書。」
1874年,王韜51歲,遠渡日本。這次旅行,他帶著「考察維新」的任務,卻意外開啟了人生最瘋狂的「風流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