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天皇
王韜到日本時,正值明治維新如火如荼。他受到日本維新派熱烈歡迎,被稱作「東方的伏爾泰」。可這位「思想家」並沒有像政客那樣談改革,而是鑽進了東京、京都的煙花巷,親身體驗「上百名妓」。
據《扶桑遊記》記載,王韜每天清晨寫政論,午後考察工廠,傍晚便換上和服,帶著酒壺去「拜訪」藝伎。他曾在日記里調侃:「日本藝伎的茶道,比中國的八股文有趣多了。」他不僅記錄藝伎的舞姿、琴聲,還詳細描寫她們的生活狀態。
日本藝伎
「她們並非人們想像的『風塵女子』。」王韜寫道,「許多藝伎出身書香門第,精通漢學,甚至能背誦《紅樓夢》。」這種觀察,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堪稱「大逆不道」。畢竟,在儒家文化中,青樓女子是「傷風敗俗」的代名詞,而王韜卻把她們當作「研究對象」。
更讓人咋舌的是,王韜在日記里直言:「與藝伎相處,能感受到人性最真實的一面。」他甚至提出一個「大膽假設」——「若讓藝伎參與政治,日本或許能更快走向現代化。」這種觀點,放在今天也算得上是「超前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