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山國的戰力一直在線,「晉屢戰而不服」,就連全盛時期的晉國也搞不定他。
因此,魏國雖強,但如果不全力以赴,並付出相當代價,是奈何不了中山國的。
而魏國,也確實主動付出了重大代價來滅中山國!
1、大投入、長時間。
為了攻打中山,魏國可謂盡力了!
樂羊為「將」,負責進攻,太子擊為「守」,負責後方的防守,更令吳起從河西率軍會合進攻。
樂羊、吳起,兩大名將,再加上太子擊(後來的魏武侯),悉數出馬,從這個指揮官的序列,就能看出,魏軍確實是傾盡全力了。
而這場大戰,又持續了整整3年!
其中耗費的人力、物力,自然不計其數。
當然,更大的代價,還不是這些算的清楚的帳。
時間,也就是機會成本,才是更大的代價!
2、戰略調整:停止了趁勝攻秦。
魏國立國之初,一直在攻秦。
從前439年首次進入河西開始,魏國與秦國進行了長達30年的反覆血戰。
雖然尚沒有開始變法,但秦國自春秋時就是大國,實力在線。
所以,在前20多年的激戰中,魏軍並沒有占據上風。
直到前413年開始,魏軍才真正打開局面,占據了絕對上風。
前413年,魏國大敗秦軍,一直打到鄭。
次年,魏國又包圍秦的繁龐,並占又其地。
前409年,吳起經過2年血戰,陸續攻取了秦國的臨晉、元里、洛陰等城,一直達到秦的鄭,攻入了關中。
可以說,經過30年的血戰,魏國終於壓倒了秦國,占據了上風。
此時,正是趁勝追擊,進一步鞏固,乃至發展勝利的時候!
然而,就此時,魏國停了下來,吳起被調去參加滅中山的作戰了。
這感覺,就好像是辛辛苦苦挖了很多年,終於看到有水了,然後···不挖了,換個地方挖井去了···
為了滅中山國,魏國可謂是拼了!
為什麼要這麼拼?
戰國初期魏國霸業的外部基礎和最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