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趙國請求魏國打擊中山,本意大約只是希望魏國能打擊打擊中山國,並不認為魏國可以滅了中山國。
畢竟,當年完整的晉國尚不能解決中山國,魏國又怎麼辦得到呢?
然而,魏國血戰三年,真的滅掉了中山國!
趙國讓魏國解決掉了中山國,結果魏國比趙國更可怕···
魏國得到中山國後,讓太子擊駐守,以李克輔助。
後來,魏文侯去世,太子擊回安邑接班,魏國在中山國的沒有強人坐鎮,力量減弱了。
前383年,因為趙國要奪取衛國,與魏國鬧翻,雙方連番大戰。
如此,中山國與魏國其他地區的聯繫被切斷。
中山國遂趁此復國!
如此,中山國丟了,三晉同盟也開始破裂了···
總之,魏國跨過趙國的領土,去吞併中山國,其戰略目標皆沒有實現,既沒有實現對趙國的控制,也沒有維持住三晉同盟,最後連血戰三年奪取的地盤也丟掉了。
從結果的角度來看,魏文侯的這一決策顯然是失敗的、錯誤的。
如果在看過歷史後再復盤,再給魏國一次機會,恐怕,魏文侯一定會繼續全力攻秦!
然而,局中人,並沒有上帝視角。
他們並不會知道被他們打趴下的秦國後來會成為最強大的威脅;也不會知道中山國的生命力如此頑強,能夠滅亡後又復國···
所以,過於苛責魏文侯,也不應該。畢竟,他去滅中山國,也是有自己的戰略考量,不是「隨手棋」。
只是,比之後來秦國在戰略上的穩紮穩打、目標清晰而穩定,魏文侯,多少還是有些差距的。
或許,當時的魏文侯,仍然深受春秋時期爭霸思想的影響,尚沒有完全進入「戰國思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