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巔峰到滅亡,只隔了28年

2025-08-21     花峰婉     反饋
2/4
▲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帝國。圖源:網絡

金朝和蒙古是一對老冤家。

蒙古各部與金人的鬥爭,幾乎和金朝的國祚相始終。自金朝建立起,蒙古就不斷侵擾北境,當時燕京一帶流行一首歌謠:「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家沒處去。」

金人在劫掠宋朝時,蒙古人也在劫掠金朝,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由於《金史》為元朝所編,諱言蒙古,對蒙古各部統稱為北部、北鄙、邊部等,金朝對蒙古的戰爭也常用北巡、北征等一筆帶過,沒有詳細記錄。

但是,從史書中也不難發現,鼎盛時期的金朝對蒙古採取的高壓政策。

皇統六年(1146年),金熙宗為了懲治叛亂,將蒙古首領咸補孩汗(俺巴孩)活活釘死在木驢上。這個咸補孩汗,與成吉思汗同宗,此仇恨,整個部落一直記著。

金世宗在位期間(1161-1189年),針對大漠南北蒙古諸部分裂,互不統屬的局面,一面採取「分而治之」的計策,引各部互相攻擊,削弱實力,另一面採用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每三年派兵向北剿殺,甚至將蒙古子女虜賣為奴婢。

那些年,金人對這個鄰居很是頭疼,蒙古人在金人的統治下日子也不好過。

不過,金人「分而治之」的政策還是弄巧成拙,間接地幫蒙古扶持了一批傑出的部落貴族。

其中有一位首領,年少不幸,愈挫愈勇,最終統一了蒙古各部。

他,就是鐵木真。

隨著蒙古各部統一,成吉思汗的鐵騎所向披靡,先後征服西域各國,「滅國四十」,橫跨歐亞大陸。

在金朝失去西北屏障後,蒙古人終於揮動馬鞭,將刀口朝向金朝,是時候報仇雪恨了。

國勢衰微,是金朝的內憂。

雖然南宋開禧北伐時,金兵仍能輕鬆取勝,但是當時在位的金章宗,已經敏銳地察覺到金人的變化。

金章宗自幼學習儒家經典,在金朝歷代皇帝中漢化程度最高。他力主文治,正禮樂,修律法,完善典章制度,使女真社會完成了封建制的轉化。

然而,在漢化的過程中,金人剽悍樸素的民風也隨著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奢侈腐化的生活。

自進入中原後,女真貴族強取豪奪,侵占大量田地,且全為官田、河灘地等膏腴之地。

可女真貴族的操作實在很迷,他們占用土地,卻不耕種,終日飲酒作樂,任其荒蕪。有的學習漢人用租佃方式進行經營,有的竟然直接將田裡的桑樹、棗樹砍了當柴燒。

土地兼并,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貧民只剩下貧瘠的土地可耕種,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

懶惰和奢侈的風氣,也在軍隊中盛行。

有一次,南宋使者出使金國,在宴會上和金朝群臣比賽射箭。宋使張弓搭箭,獨中50箭,而金朝的代表選手只中了7箭,可把皇帝給氣壞了,就好像咱桌球沒得奧運金牌一樣。

由此可見,金人已逐漸丟失尚武精神。

金初,在吸收遼、宋制度之前,地方上原本實行猛安謀克制。

猛安、謀克都是由女真人擔任,相當於千夫長、百夫長,負責行軍打仗,監管地方行政。在征服過程中,金朝不斷將新附者編入猛安謀克進行管理,西北、西南二路還有蒙古、契丹等族組成的乣軍。

《金史·兵志》記載:「金之初年,諸部之民無他徭役,壯者皆兵,平居則聽以佃漁射獵習為勞事,有警則下令部內,乃遣使詣諸孛堇(女真語「長者」)徵兵」,可謂全民皆兵。

可到了金章宗時,軍隊紀律敗壞,缺乏訓練。北部的邊將向周邊部落索要貢獻,南方的邊將向南宋朝廷收取賄賂。

一些世襲的猛安謀克甘願放棄特權,參加科舉考試。女真貴族追求科舉入仕,名義上是考公務員,聽起來很有上進心,實際上是只是為了貪圖享樂。

金章宗統治後期,官僚隊伍素質也急劇下降,老病不肯辭退者數不勝數,一個個尸位素餐,貪贓枉法,在朝廷混吃等死,日漸奢靡。

金朝的司法機構提刑司更是形同虛設,只察細事,對重大案件視而不見,估計放在眼裡的就只有張三偷了只雞,李四放狗咬人之類的瑣事。

正如史書記載,「綱紀不立,官吏弛慢,遷延苟簡,習以成弊」。

當時,金朝官員中竟有三分之二為門蔭補敘者,既無功績,也無能力,而他們的特權還能蔭及子孫。

為了改善朝廷風氣,金章宗突發奇想,破天荒地想到一招「妙計」。

這位深受尊崇儒家思想的金人,竟無厘頭地鼓勵女真人勿忘舊俗,學好騎馬射箭,走遍天下都不怕。他還特別規定,女真人騎射成績優秀的話,即便身形不及格也能破例進宮擔任護衛。

同時,他又下詔,命女真人不得改漢姓,不得使用漢字作為女真名,不得學習南人裝束。

然而,這些表面功夫,並沒有什麼用。

隨著金朝內部危機重重,奢侈腐化之風積重難返,晚年的金章宗也徹底放飛自我,沉迷於美色,獨寵元妃李師兒。

而李師兒偏偏很有心機,是這屆宮斗大賽的冠軍。只要章宗臨幸其他嬪妃,她就想方設法在背後搗鬼,使得她們無法懷孕,甚至流產,最終導致章宗死後無子繼承,宗室相爭,朝中局勢更加混亂。

後來成為成吉思汗老鐵的全真道掌教丘處機,在這一時期經常與金朝統治者來往。他直言不諱地斥責金朝皇帝有「不仁之惡」,遲早要完。

金泰和八年(1208年),空有一身抱負的金章宗死了。由於繼嗣未立,李師兒立懦弱無能的衛王完顏永濟為帝,以便於控制。

新帝即位後,金朝派使者到蒙古宣告,要成吉思汗下拜接受。

成吉思汗在帳外接見使者,問道:「新登位的皇帝是誰?」

使者告訴他,是衛王。

成吉思汗輕蔑地說:「我還以為中原的皇帝都是天上人當的,像這種平庸懦弱的人也配當皇帝?我拜他幹什麼!」(「我謂中原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為之耶。何以拜為!」)

說罷,成吉思汗將金朝使者晾在一旁,縱馬揚鞭而去。

蒙古人的復仇,開始了。

1211年秋,成吉思汗親率10萬大軍南下攻金,拉開蒙古滅金戰爭的序幕。

蒙古大軍一路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轉眼間殺到軍事要地野狐嶺(今河北張家口北),逐漸逼近金國中都(今北京)。

野狐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本來是防禦中都的軍事重鎮,但是金軍竟然沒有屯兵固守,而是調集30萬大軍,並在宣化部署10萬兵力作為後援,迫不及待地擺開陣勢迎敵。

蒙古軍在數量上遠不及對手,且孤軍深入,前有堵截,後無強援。

金兵自以為勝券在握,成吉思汗卻指揮若定。

一代天驕並非只識彎弓射大雕,讓他名留青史的,是「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的軍事指揮能力。

趁著金軍立足未穩,成吉思汗一聲令下,命全軍發動突然襲擊,直搗金軍中軍指揮部,連正在做飯的士兵都將鍋里快煮好的肉全部倒掉,上馬衝殺。

在蒙古騎兵的衝擊下,金兵潰不成軍,死者蔽野塞川。

野狐嶺大戰,金朝30萬大軍全軍覆沒,幾乎喪失全部精銳,在之後的對蒙戰爭中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鎮守西京(今大同)的金軍統帥胡沙虎(紇石烈執中)無力抵抗蒙古大軍,將官庫搜刮一番後,搶了別人馬匹就跑。

之後,胡沙虎害怕皇帝追查他戰敗的責任,乾脆用毒酒毒殺金主完顏永濟,自稱監國元帥,改立完顏珣為帝,是為金宣宗。

金人僅剩的一絲殘暴和野蠻,也只能用在宮廷政變中了。

此時,蒙古人的殺戮才剛剛開始。

1214年,蒙古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橫掃金境,「破九十郡,所過無不殘滅」,在燒殺擄掠之後,「河朔為墟,蕩然無統」。

河北、山東和山西的大部分城鎮慘遭蒙古人焚毀,夷為平地,金人不得不獻出公主、兒童、御馬和金帛求和。

當地的不少百姓和貴族被蒙古軍劫持到草原上充當奴隸,一路上勞累或受凍而死的十有七八。

這場災難,史稱「貞祐之變」。

後來,丘處機為「止殺」遠赴西域求見成吉思汗時,還在田鎮海城(今蒙古科布多省東南)見過被擄掠至此的金朝宗室和漢人百姓。

第二年,蒙古帶著掠奪的財物、馬匹和人口撤軍,成吉思汗就像打了個響指一樣輕鬆,前往魚兒泊避暑度假。

蒙古人走後,金宣宗仍不敢留在中都,決定率領宗室、百官南遷汴京以暫避鋒芒。

不曾想,前腳剛走,留下鎮守的乣軍就發生譁變,在中都大鬧一番後向蒙古人投降。

乣軍由受金朝統治的契丹、蒙古等族士兵組成,是金初戰爭中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但他們背負亡國之恨和奴役之苦,對女真統治者一直心懷不滿。

正如元代史官所說:「宣宗既遷,則中都必不能守,中都不守,則土崩之勢決矣。」隨著乣軍叛金降蒙,中都失陷,此時金朝的生命已如風中殘燭。

金朝統治下的漢人,也趁機宣洩積蓄已久的憤懣,山東、河北一帶爆發聲勢浩大的紅襖軍起義。

在金朝為內憂外患忙得焦頭爛額之際,南宋也以戰亂阻隔為藉口,連續兩年沒有繳納歲幣,對金的態度不再唯唯諾諾。

此前,金宣宗即位時,宋寧宗曾派真德秀出使金國,半路遇到蒙古大軍,險些把命丟了。

真德秀實在是真的秀,眼見金兵面對蒙古人時狼狽不堪,深知金朝已經站在毀滅的邊緣。於是給宋寧宗獻上三策:上策是趁金人疲弱之時出兵北伐,中策是停止向金輸貢歲幣,下策是繼續與金國保持友好關係。

宋寧宗為了保守起見,採納真德秀的中策,不再輸貢歲幣。
呂純弘 • 9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53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35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