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聯繫了同樣被囚禁的秦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三子),共同謀劃開城門迎接朱棣軍隊的計劃。
1402年5月,李景隆和朱橞派人打開了南京城的金川門,放朱棣的軍隊進城,朱棣軍隊迅速控制了南京城。
建文帝在宮中縱火自焚(還有說逃走),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告終。朱棣登基,改年號為「永樂」。
永樂朝的「棄子」悲劇
朱棣登基後,按照慣例需要論功行賞。
作為打開金川門、讓朱棣軍隊順利入城的關鍵人物,李景隆被列為靖難首功之臣,加封太子太師。
表面上看,他的地位似乎更高了。但精明如朱棣,怎會真正信任一個背叛了上一個主子的人?
朱棣對李景隆的態度可以用"用而不信"來形容。他需要藉助李景隆的名望和影響力來穩定朝局,但內心深處對這個變節者充滿戒備。
朱棣深知,能夠背叛建文帝的人,也可能在未來背叛自己。這種不信任感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強烈。
很快,朝中開始有大臣公開抨擊李景隆。他們指責李景隆在靖難之役中表現不力,甚至暗示他曾經有過反覆無常的行為。
永樂三年(1405年),隨著朱棣的統治日益穩固,他對李景隆的忌憚減少,而對其鄙視卻與日俱增。
在一次朝會上,朱棣公開批評李景隆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說他"膽小如鼠,無謀無斷"。
這番話雖然看似是對過去軍事行動的評價,實際上是在向朝臣傳達一個信號——李景隆不再受到皇帝的器重。
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開始重新評定靖難功臣。在這個過程中,李景隆被從靖難首功之臣的行列中除名。
理由是他在靖難初期曾經反對朱棣,率領大軍圍攻北平,犯下"重罪"。這一決定徹底粉碎了李景隆的政治地位。
失去了靖難功臣的光環,李景隆的處境急轉直下。他的曹國公爵位被剝奪,只保留了一個虛銜。
更糟的是,他被軟禁在家中,不得隨意外出,更不能參與朝政。這位曾經的高官顯貴淪為了實質上的「囚徒」。
永樂十年(1412年)左右,朱棣派人搜查李景隆的府邸,聲稱在查找一些與建文帝有關的秘密文件。
這次搜查不僅是對李景隆的侮辱,也是對他的警告——別想著翻身,老實待著。
在接下來的十多年裡,李景隆過著被軟禁的生活。府上的僕人大多離去,昔日的朋友也不敢來往,怕惹上麻煩。李景隆逐漸變得孤獨、抑鬱,甚至有些精神失常。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已經六十多歲的李景隆終於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的生活。他絕食十日,最終含恨而終。
朱棣得知李景隆死訊後,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同情,反而冷冷地說:"懦夫終於死了。"這話里有憤怒,有失望,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悔恨。
李景隆去世後,他的兒子們沒有承襲任何爵位,家族也逐漸淪落。那個曾經顯赫一時的李家,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結語·】——》
李景隆出身顯赫,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起點,卻因為性格缺陷和能力不足,在關鍵時刻做出了錯誤決定,最終落得個悽慘收場。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亂世中,沒有真才實學,僅僅依靠家世和血緣關係是走不遠的!
參考資料:《明史·李景隆傳》、《明太祖實錄》、《明成祖實錄》、《國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