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李景隆絕食十日、負屈銜冤而亡,朱棣痛斥:懦夫終於死了
《——【·前言·】——》
永樂二十二年,曾經的靖難首功之臣李景隆在自己的府邸中絕食十日後死去。
這位曾經的曹國公,從朝廷大將到朱棣的助力者,最後卻落得個被圈禁家中、爵位被剝奪的下場。
朱棣得知他死訊後不但沒有表示哀悼,反而冷冷地說了句"懦夫終於死了"!
這個曾經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將門虎子,為何會有這樣悽慘的結局?
金鑰匙出身的「紈絝子弟」
李景隆出生在明朝最顯赫的家族之一。
父親李文忠是明朝開國名將,從朱元璋草創時期就跟隨左右,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曹國公。
朱元璋特別看重李文忠,不僅因為他是自己的得力幹將,更因為李文忠是自己二姐的親兒子。這就意味著李景隆不僅是開國功臣之後,還是真正的皇親國戚。
在大明朝的勛貴體系中,公爵是最高等級,而李家作為開國功臣家族,享受著極高的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
李景隆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長大,錦衣玉食,養尊處優,沒吃過什麼苦。
李文忠去世後,按照明朝的制度,爵位由嫡長子繼承。李景隆作為長子順理成章地繼承了曹國公的爵位,成為朝中的重要勛貴。
這種承襲制度本是為了報答功臣的付出,但對李景隆來說,這份榮耀來得太容易了。
他沒有經歷過他父親那種從戰場拼殺中一步步贏得的榮譽,只是單純地"出生即貴"。
在朱元璋晚年,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後,李景隆獲得了更大的提升,被加封為太子太傅,並掌管左軍都督府。
左軍都督府是明朝京師五軍都督府之一,掌管著重要的軍事力量。
但諷刺的是,李景隆並沒有什麼真正的軍事才能,他的提拔更多是基於他的血緣關係和家族背景。
朱元璋生前對藩王們多有防範,對他們的權力有嚴格限制。他曾說過"朕死後諸子不可離京師一步"。
但他似乎沒想到,他精心布置的政治局面會在他死後這麼快就被打破。
這個時期的李景隆已經養成了驕奢淫逸的生活習慣。他府上奴僕成群,美女如雲,整日飲酒作樂,很少關心軍政大事。
即使掌管左軍都督府這樣重要的職位,他也常常是委派親信處理日常事務,自己則沉迷於享樂。
建文朝的無能大將軍
1398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新皇帝一上位就開始實施削藩政策。
從理論上說,強化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是符合國家長遠利益的。
但從現實情況看,朱元璋剛去世,新帝初立,朝中黨爭嚴重,這時推行如此激進的政策風險極大。
建文帝的削藩行動首先針對的是周王朱橚。李景隆接到任務後,率軍前往周王府,成功將朱橚捉拿。
這次行動的順利完成給了建文帝和朝中文臣一個錯誤的信號——削藩似乎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但事實上,周王並沒有多少實權和軍事力量,捉拿他的難度本就不大。
真正的挑戰來自燕王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不僅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還駐守在戰略要地北平,手中握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更重要的是,朱棣身邊聚集了一批朱元璋時期的老將,如張玉、張輔等人,這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軍事精英。
1399年8月,得知削藩消息的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反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面對這一嚴峻局面,建文帝需要派出一位能力超群的將領前去平叛。
最初,他任命的是老將耿炳文。耿炳文雖然年事已高,但軍事經驗豐富,是朱元璋時期的名將。
然而,在與朱棣的第一場較量中,耿炳文就吃了大虧,朝廷軍隊被打得節節敗退。
就在這關鍵時刻,朝中文臣黃子澄和齊泰建議任命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擔任大將軍統領剿滅叛軍的戰事。
他們推薦李景隆的理由是他身為皇親國戚,忠誠可靠,而且掌管左軍都督府多年,應該有足夠的軍事才能。
建文帝接受了這一建議,拜李景隆為大將軍,率領50萬大軍北上征討朱棣。
李景隆帶著這支龐大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向北平進發。按理說,以5比1的兵力優勢,剿滅叛軍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但李景隆從小嬌生慣養,沒有真正的戰場經驗,對軍事戰略一竅不通。
更要命的是,他驕傲自滿,不聽部下建議,認為憑藉自己的兵力優勢,只需圍困北平,朱棣就會束手就擒。
可朱棣和他的部下可不是等死的主。朱棣派自己的長子朱高熾守城,自己則率領精銳騎兵在外圍游擊。
朱高熾守城十分堅決,而朱棣的騎兵則不斷切斷李景隆大軍的補給線,襲擾其營地。久而久之,李景隆軍中士氣低落,糧草不濟,甚至出現了逃兵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