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朝堂上大談議和的好處,認為南宋國力不濟,繼續打下去只會亡國,不如跟金國簽訂和約,保住半壁江山。
秦檜的轉變,有人說是因為在金國受了刺激,有人說是被金國收買了當了內奸。
不管真相如何,秦檜確實成了議和派的領袖人物。
他利用宋高宗想要苟安一隅的心理,一步步爬到了宰相的位置。
當上宰相後,秦檜手握大權,變得越來越獨斷專行。
他打壓異己,排除不同意見,朝廷里稍微說點反對意見的官員,不是被貶就是被罷官。
秦檜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情報網絡,朝堂上誰說了什麼,很快就會傳到他耳朵里。
權力讓秦檜膨脹了。
他忘了當年在私塾受的委屈,忘了在金國九死一生的經歷,腦子裡只剩下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
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勢,秦檜可以不擇手段,誰擋了他的路,就除掉誰。
冤案的製造者
紹興年間,岳飛率領岳家軍在前線連戰連捷,眼看就要收復失地。
岳飛是堅定的主戰派,他的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深入人心。
岳家軍的戰績,讓主和派的秦檜坐立不安。
岳飛和秦檜的矛盾由來已久。
兩人在朝堂上多次發生爭執,岳飛批評秦檜的議和政策是賣國求榮,秦檜則認為岳飛窮兵黷武會拖垮國家。
宋高宗趙構本來就不想打仗,擔心迎回徽欽二帝會動搖自己的皇位,所以暗地裡支持秦檜。
秦檜決定除掉岳飛這個眼中釘。
他先是以十二道金牌把岳飛從前線召回,然後羅織罪名。
秦檜給岳飛安了好幾個罪名:辱罵先皇、意圖謀反、私通金國等等。
這些罪名都是子虛烏有,但秦檜有的是辦法讓它們看起來像真的。
秦檜動用了朝廷的刑獄機構,對岳飛進行審訊。
岳飛堅決不承認這些莫須有的罪名,拒絕在認罪書上簽字。
秦檜就指使手下人嚴刑拷打,想逼迫岳飛就範。
岳飛寧死不屈,在獄中受盡了折磨。
紹興十一年臘月,岳飛被秦檜害死在獄中。
這位抗金名將,就這樣冤死在自己人手裡。
岳飛死後,朝野上下一片譁然,但在秦檜的淫威下,沒人敢站出來說話。
秦檜成功地除掉了最大的政治對手,把議和政策推行到底。
歷史的審判
秦檜當了十幾年宰相,把持朝政,結黨營私。
他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和家族斂財,過上了極度奢華的生活。
當年那個在私塾里說"若得水田三百畝"的窮書生,如今擁有的田產何止三百畝?他的府邸豪華程度堪比皇宮,家裡光僕人就有上千人。
秦檜活到六十五歲,死於紹興二十五年。
他死後,被追封為申王,諡號"忠獻"。
這個諡號是宋高宗趙構給的,因為秦檜執行了他的議和政策。
但民間對秦檜的評價完全不同,老百姓都罵他是賣國賊、千古罪人。
後來的皇帝逐漸認清了秦檜的真面目。
宋孝宗即位後,為岳飛平反昭雪,追奪秦檜的封號。
明朝的時候,有人在杭州岳王廟前鑄了秦檜夫婦的跪像,讓他們永世跪在岳飛墓前謝罪。
這個跪像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秦檜遺臭萬年的象徵。
秦檜的一生,從窮書生到權相,完成了巨大的身份轉變。
但這個轉變的代價,是他喪失了良知和氣節。
當年那句"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反映的是他對困境的不滿和對富貴的渴望。
這種渴望本身沒有錯,但當權力和慾望膨脹到沒有底線的時候,人就會走向墮落。
今天的老師們說這句話,更多的是一種自嘲和調侃,抱怨工作的辛苦和待遇的微薄。
但他們和秦檜不同的是,他們沒有因為抱怨就放棄責任,沒有因為困難就喪失師德。
他們依然堅守在講台上,教書育人,培養下一代。
這份堅守,恰恰是秦檜當年所缺少的。
結語
秦檜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初心有多重要。
他年輕時的抱怨,反映了他對教育事業缺乏真正的熱愛,只是把它當成謀生的手段。
當他有機會獲得更大的權力和利益時,很快就拋棄了原則和底線。
今天我們聽到老師們說"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應該理解他們工作的不易,同時也要記住,真正的堅守不是靠物質條件,而是靠內心的信念。
秦檜用他的一生,給我們上了一堂關於初心和墮落的反面教材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