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金國勢力越來越強,不斷侵擾邊境。
朝廷上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打,一派主張和。
剛進朝廷的秦檜,立場很明確,堅定地站在主戰派這邊。
他在朝堂上慷慨陳詞,認為金國野心勃勃,議和只是飲鴆止渴,必須要強硬反擊。
他的這些觀點,得到了不少愛國官員的贊同。
那時候的秦檜,看起來確實是個心懷天下的忠臣。
秦檜的主戰言論傳到民間,老百姓都挺佩服這個敢說敢做的官員。
有人說,這個從私塾出來的書生,總算沒有辜負當年的苦讀。
秦檜自己也挺得意,覺得終於有機會施展抱負,為國家做點實事了。
朝廷里的形勢很複雜。
主戰派雖然聲音大,但真正掌權的那些人,更傾向於議和。
他們覺得打仗花錢,還不一定打得贏,不如花點錢買個太平。
秦檜的主戰主張,在朝堂上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支持。
九死一生的改變
靖康之變爆發了,金兵大舉南下,攻破了汴京。
宋徽宗、宋欽宗兩個皇帝,連同大批朝廷官員,都被金兵俘虜北上。
秦檜也在其中,成了金國的俘虜。
在金國當俘虜的日子,秦檜嘗盡了苦頭。
他被關在簡陋的營帳里,吃的是豬狗不如的東西,穿的是破爛不堪的衣服。
金國人對這些俘虜沒有半點憐憫,動不動就是一頓毒打。
秦檜好幾次差點死在那裡,靠著頑強的求生欲才活了下來。
這段經歷徹底改變了秦檜。
他開始思考,為什麼自己要堅持主戰?打仗有什麼好處?自己差點死在這裡,值得嗎?慢慢地,秦檜的想法發生了轉變。
他覺得,與其硬碰硬導致生靈塗炭,不如委曲求全換取和平。
秦檜的妻子王氏也在被俘的人群中。
王氏的家族本來就主張議和,反對打仗。
在金國那段日子裡,王氏不斷在秦檜耳邊吹風,說戰爭只會帶來災難,和平才是正道。
秦檜聽得多了,也就慢慢接受了這套說法。
經過一番周折,秦檜和王氏逃回了南宋。
這次逃回來,秦檜的身份就不一樣了。
他成了少數從金國回來的高級官員,手裡掌握著金國的不少情報。
宋高宗趙構對他很重視,很快就委以重任。
權力的腐蝕
回到南宋後,秦檜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曾經的主戰派,變成了堅定的主和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