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二:收入 「緊箍咒」 收緊,賺錢更難了
花錢的地方變多,賺錢的門路卻在變窄。這兩個月,身邊不少人都感受到了 「收入壓力」。
(1)企業 「降本增效」,工資、獎金縮水
朋友在杭州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國慶前收到通知:四季度績效獎金減半,原本每月能拿 8000 的獎金,現在只剩 4000。老闆找談話時直言:「大環境不好,先保住崗位再說」。
不只是網際網路行業。製造業、教培、房地產這些行業,要麼裁員優化,要麼降薪止損。某招聘平台數據顯示,三季度企業招聘薪資同比下降 3.2%,就連 「金九銀十」 的跳槽旺季,高薪崗位都少了不少。
中國銀行的報告也提到,企業利潤受影響,員工收入增長自然跟不上。對普通人來說,工資不漲就是 「變相降薪」,再加上物價漲,實際購買力直接打了折。
(2)副業 「內卷」 加劇,額外收入難賺了
以前下班開網約車、周末做直播,多少能賺點外快。現在呢?
網約車司機群里,有人說 「以前一天接 20 單,現在接 15 單都難,車比乘客還多」;直播帶貨的朋友吐槽 「佣金從 15% 降到 8%,還得自己貼錢做活動」。
就連小區里的兼職保潔、快遞驛站,都擠滿了找活乾的人。不是不想努力,是 「副業賽道」 也卷不動了,額外收入的口子正在收窄。
信號三:理財 「踩坑」 變多,錢存著也心慌
有人說 「賺不到錢,存著總行了吧?」 但最近的理財市場,也不太平。
(1)低風險理財 「破凈」,收益越來越低
以前買銀行理財,年化 3% 以上很常見,現在不少產品跌到 2.5% 以下,甚至出現 「破凈」。
我媽買的某國有銀行理財,去年年化 3.2%,今年到期後再買,只有 2.4%。她說:「存 10 萬塊,一年利息少了 800 塊,還不如以前存定期」。
就連餘額寶,7 日年化收益率都跌到 1.8%,10 萬塊放裡面,一天利息才 5 塊錢,夠買瓶礦泉水。
(2)盲目投資 「踩雷」,本金都可能虧
有人不甘心收益低,想投點 「高收益」 產品,結果踩了坑。
小區張叔聽人推薦,買了個 「年化 8%」 的私募產品,國慶前被告知 「項目逾期,本金暫時拿不回」。這類 「高息誘惑」,大多藏著風險,越是錢難賺的時候,越容易掉進去。
央行雖然在放水、降准,釋放了不少資金,但這些錢主要流向企業,普通人想靠理財 「躺賺」,越來越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