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開始,日子可能更緊!3個信號已經亮了,別再花錢眼不眨!

2025-10-04     幸山輪     反饋
1/3
國慶去超市囤貨,結帳時我愣了一下。

平時常買的 5L 裝食用油,標籤從 79 元漲到了 85 元;10 斤裝的大米,貴了 6 塊錢;就連最常用的洗衣液,容量從 2kg 悄悄縮到了 1.8kg,價格卻沒降。

以為是個別超市調價?回家翻手機才發現,小區寶媽群早炸了鍋:「油價又漲了,加滿一箱多花 20 塊」「孩子的奶粉,代購說下個月要漲 10%」「樓下麵館,小碗面從 12 塊漲到 14 塊了」。

別覺得是 「小波動」,這背後藏著更關鍵的變化。中國銀行研究院剛發的報告預警,四季度經濟下行壓力加大,GDP 增速可能降到 4.5%。

對普通人來說,這不是冰冷的數字,是錢包被悄悄 「縮水」 的現實。10 月剛開場,3 個信號已經亮了,再花錢眼不眨,接下來的日子真要慌。

信號一:剛需品 「悄悄漲價」,錢不經花了

最直觀的感受是:大件在降價,剛需在漲價。

車子打折、家電買一送一,商場裡冷冷清清;但米麵油、水電煤、日用品,要麼直接漲價,要麼偷偷減量,躲都躲不開。這不是商家黑心,是 「生活型通脹」 來了。

(1)糧油:每天都要花的錢,漲得最揪心

去超市對比下就清楚:

普通東北大米,上半年還是 2.8 元 / 斤,現在漲到 3.2 元 / 斤;5L 的大豆油,三個月內漲了 8 塊錢;就連雞蛋,批發價都從 3.8 元 / 斤漲到了 4.5 元 / 斤。

別嫌漲幅小,算筆帳就懂了。一個三口之家,每月吃 10 斤米、5 斤油、20 斤雞蛋,以前花 150 塊夠了,現在得 170 多塊。一年下來,光吃飯就多花 240 塊。

原因很實在:極端天氣導致部分產區減產,全球供應鏈又不穩,進口糧成本漲了;加上運輸、倉儲費用居高不下,這些成本最後都攤到了消費者身上。

更關鍵的是,糧油是 「剛需中的剛需」,再貴也得買,長期下來就是不小的負擔。

(2)能源:漲價的 「傳導引擎」,所有東西都跟著貴

油價是最明顯的例子。10 月以來,國內油價已經漲了兩輪,92 號汽油逼近 8 元 / 升,加滿一箱 50L 的油,比 8 月份多花 30 塊。

但油價漲的影響,遠不止開車花錢多。

物流公司的運輸成本漲了,超市裡的蔬菜、水果就得跟著漲價;工廠的電費、燃氣費漲了,生產的日用品、衣服成本就高了。這是 「結構性上漲」,不是短期波動。

北方的朋友更要注意,天然氣價格已經有抬頭跡象。去年冬天一罐 15kg 的液化氣是 120 元,今年不少地方已經漲到 135 元,供暖季要是再漲,過冬成本又得加一筆。

(3)日用品:「減量不減價」,比直接漲價更坑

最容易被忽視的是 「隱形漲價」—— 商家不明著提價,而是偷偷減量。

你有沒有發現:

洗衣液的瓶子變瘦了,以前能倒 30 次,現在只能倒 25 次;衛生紙卷變細了,層數從 12 層減到 10 層;就連牙膏,管口都做小了,每次擠得多,用得更快。

有寶媽算過,孩子的紙尿褲,以前一包 80 片,現在 72 片,價格還是 129 元,相當於每片貴了近 1 毛錢。這些小東西天天用,積少成多,錢包不知不覺就空了。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5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花峰婉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滿素荷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33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