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代:從宮廷到市井,月餅成了「全民團圓禮」
如果說唐代給了月餅「身份」,那宋代則讓它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
宋代是中國節俗發展的「黃金時代」,中秋節從文人雅集的小眾活動,變成了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東京夢華錄》里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會在中秋夜賞月、宴飲,而月餅,成了這場狂歡里不可或缺的「主角」。
此時的月餅,早已不是唐代那枚簡單的「皇家胡餅」,它完成了一次「全面升級」:
首先是功能升級。宋代的月餅,不再只是賞月時的「配食」,更成了親友間互贈的「節禮」。因為圓形的外形暗合「團圓」之意,人們會在中秋前製作月餅,送給遠方的親友,附上一句「中秋快樂」,以餅寄情——這種「以月餅賀中秋」的習俗,和現在我們送月餅的意義幾乎一模一樣。
其次是工藝升級。宋代的面點技藝遠超唐代,月餅的餡料變得豐富起來: sugar、蜂蜜、棗泥、果仁開始被加入餅中,口感從單一的咸香變成了甜潤軟糯;餅面也不再是光禿禿的,有些匠人會用模具在餅上印上「月中蟾蜍」「桂樹」「玉兔」等圖案,讓月餅不僅好吃,還成了「顏值擔當」。
最關鍵的是場景普及。宋代的都城汴京(今開封),中秋前的集市上滿是賣月餅的小攤,《武林舊事》里直接把月餅列入「市食」清單,還記載了「月餅」的不同品類——這意味著,月餅已經從宮廷專屬,變成了市井百姓都能買得起、吃得到的節令食品。
有個小故事很能體現宋代人對月餅的喜愛:相傳南宋詩人陸遊在中秋夜,收到友人送來的月餅,特意寫詩記錄:「餅師吟叫秋空月,竹馬追隨小兒女」,字裡行間都是中秋夜買月餅、吃月餅的熱鬧場景。此時的月餅,已經成了中秋節的「代名詞」——提到中秋,人們就會想到月餅;提到月餅,就知道是中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