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月餅起源:從唐代賜餅到全民中秋食俗

2025-10-06     花峰婉     反饋
1/3
解鎖月餅起源:從唐代賜餅到全民中秋食俗

中秋夜,當一家人圍坐桌前,切開一枚圓圓滿滿的月餅時,很少有人會想:這枚裹著餡料、印著花紋的糕點,是如何從千年前的宮廷御點,變成每個中國人中秋餐桌上的「剛需」?它的故事,藏著唐代帝王的賞月雅興,藏著宋代市井的煙火氣息,更藏著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團圓」執念。

一、唐代:從「胡餅」到「月餅」,一枚糕點的「皇家認證」

若說月餅的「前世」,得從一枚叫「胡餅」的麵食說起。

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後,胡餅(類似芝麻燒餅的圓形麵食)從西域傳入中原,因口感香脆、便於儲存,很快成了民間常見的吃食。但那時的胡餅,和「中秋」毫無關聯,更談不上「團圓」的寓意——它只是一枚普通的果腹之食,直到唐代,一位皇帝的中秋夜,給它賦予了新的身份。

據《洛中見聞》記載,唐僖宗中和年間,長安的中秋夜格外熱鬧。僖宗在宮中賞月,看著天上皎潔的圓月,再瞧瞧案上剛出爐的胡餅,突然笑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古人對月亮的別稱)。」說罷,便將手中的胡餅分賜給身邊的群臣。

這一幕看似尋常,卻成了月餅歷史上的「關鍵轉折」。在此之前,中秋賞月只是文人階層的雅事,並無固定的節令食品;而僖宗以「胡餅邀月」的舉動,相當於給這枚圓形糕點「蓋了皇家認證」——它不再是普通的胡餅,而是與「中秋賞月」綁定的專屬食物。

此後,民間開始效仿宮廷,在中秋夜賞月時食用圓形糕點,還為它取了個更貼合場景的名字:「月餅」。唐代詩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寫道:「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雖未直接提「月餅」,但詩中描繪的中秋夜「玉顆」般的食物,大機率就是早期的月餅雛形。

不過,唐代的月餅和我們現在吃的差別很大:它沒有複雜的餡料,更像加了芝麻、胡桃的燒餅;也沒有精緻的花紋,只是簡單的圓形——但重要的是,「月餅」這個名字,和「中秋賞月」的場景,從此牢牢綁在了一起。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5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花峰婉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滿素荷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33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