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圖源:影視劇照
說起來,柳永的仕途悲劇,從宋仁宗的父親宋真宗在位時就開始了。
柳永的一生,比我們想像的漫長。他大概生於雍熙元年(984年),卒於皇祐五年(1053年),歷經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
他一生四五次參加科舉,直到50歲時才中舉。
宋真宗時期,是柳永的青壯年時期,一輩子最好的時光。但他基本上都在考場上蹉跎了,在煙柳巷揮霍了。而這兩者,在他身上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他在青樓冶遊的文字,給他盛名,但也成為他進入仕途的屏障;而他在科舉仕途上的失意,反過來使他更加縱情於青樓柳巷。
應該是在他連續科舉失敗後,他填了一闋詞表達得不到官方認可的鬱悶: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盪。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永《鶴沖天·黃金榜上》
這闋詞細品,是八分落寞兩分傲氣。因為得不到官方承認,柳永才不得不宣稱自己是「白衣卿相」,不得不忍心割捨功名之心,偎紅倚翠,淺斟低唱。這分明是一個末路途窮之人的悲歌,詞人也表明自己到煙花巷陌尋訪意中人,實乃是政治理想難酬的自我麻痹。
可是,在這闋詞流傳出去以後,來自高層的解讀者卻讀出了滿滿的傲氣。
在接下來的科舉旅程中,柳永考中了,但仍被當朝皇帝(有說是宋真宗,有說是宋仁宗)特意將名字拿掉,並說,這不就是那個「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三變嗎?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沒想到柳永會以這種形式被皇帝「照顧」,以後的路只能越走越窄。怪就怪自己的詞太火了,每一首都會傳到最高層的耳朵里。
有史料記載,當時還有人向皇帝推薦柳永,皇帝問:「得非填詞柳三變乎?」推薦者答:「然。」皇帝說:「且去填詞!」
柳永「由是不得志,日與狷子縱游娼館酒樓間,無復檢約」,並半帶調侃地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在皇帝們看來,柳永的詞確實聽起來很爽,但僅限於私人化的娛樂場合,而在國家治理層面,是萬萬不能讓人懷疑帝國最高層是推崇這些淫詞艷曲的,不然會引起道德人心的墮落。連帶著,肯定也不能錄用這個舉國皆知的「淫詞」作者當官,只能讓他去填詞,國家的道德體系才不會亂了套。
宋真宗就曾降旨說:「讀非聖之書,及屬辭浮糜者,皆嚴譴之。」閱讀範圍超出儒家經典,寫作帶有浮糜文風的人,都要嚴肅處理。這是朝廷要振興儒道,純凈文化環境呀。柳永若是官場中人,肯定要被樹立為反面典型進行打擊。
宋仁宗在位時期,同樣「留意儒雅,務本理道,深斥浮艷虛薄之文」。柳永的淫冶謳歌之曲,同樣被當成大毒草,屬於嚴厲打擊的行列。儘管皇帝本人會以「內部批判」的名義循環播放他的曲子,但在公開場合恨不得搞一場燒毀柳永作品集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