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蠢材

2025-10-06     花峰婉     反饋
2/3
▲項羽。圖源:影視劇照

同樣作為楚國人,劉邦在戰勝項羽稱帝後,最先立都選擇的也不是咸陽,而是洛陽。

在秦朝末年參與擊滅秦國的群雄中,絕大部分都是關東(函谷關以東)的原來楚國、韓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等六國人,因此對於他們來說,隸屬秦人故地的咸陽和關中地區儘管「山河四塞、土地肥沃」,但與項羽一樣,劉邦和手下臣子們的第一想法,也都是覺得咸陽距離故鄉太遠,並非立都的第一選擇。

對此,反而是來自原來齊國故地的一名小兵、戍卒婁敬看出了問題的重要性。

在劉邦起初選擇立都洛陽後,婁敬以小兵的身份求見,向劉邦進諫說:

「秦地(關中地區)被(崤)山帶(黃)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這是秦人辛苦經營留下的土地和資本,可謂天府之國啊!」

婁敬進諫的核心,是勸說劉邦立都咸陽,也就是日後的長安,並憑藉關中地區作為經營帝國的資本。

劉邦舉棋不定,最終在張良的全力支持下,劉邦才決定改而遷都長安,從而奠定了西漢帝國乃至此後千年,中華帝國的政治地理基礎。

這個基礎,項羽沒有看出來。

在中國歷史上,從夏商周開始的經營核心,一直都在黃河中游的以河南為核心的中原地帶,西周時期,國都長期建在鎬京(西安),但公元前771年,鎬京(西安)被遊牧部族犬戎攻破,此後的東周則立都洛邑(洛陽)。

由於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於是周平王許諾,只要秦人能夠收復被遊牧部族攻占的陝西故土,這些土地就全部歸屬秦人所有,於是,秦人歷經百年辛苦創業,終於逐漸收復關中地區,並耗時數百年,將關中地區經營成為此後擊滅東方諸國的政治經濟基礎。

實際上,關注中國的歷史地理就可以發現,中國從周朝開始至唐朝末年,軍事地理上就一直呈現一種從西向東的東西走向趨勢:

在商周交替之際,周武王依託關中,向東征伐滅亡位處河南安陽一帶的商國;秦國同樣也是依託關中平原,最終耀武東方、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而在楚漢相爭的四年時間裡(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劉邦也是憑藉著關中地區的兵力和資源,才得以在被項羽屢屢擊敗的基礎上,最終反敗為勝奪取天下;

漢朝之後,北周武帝宇文邕也是憑藉著立都長安、坐擁關中的有利形勢,最終以弱小的國力反而消滅了位處東方的強大北齊,從而統一北方,並為後來的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淵也是首先從晉陽(太原)出兵奪取關中,然後以關中地區為大本營,最終逐漸殲滅隋末群雄,鼎定天下。

項羽不可能知道他死後千年的中國歷史,但對於他此前可資借鑑的秦人起家的奧秘,他顯然沒有根本性的洞察力。

因此,當他拋棄關中地區、東向而行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後,他衰亡的種子就已埋下。

衣錦還鄉時,也是霸王衰亡日。

不僅如此,對於天下走勢的判斷,楚霸王也出現了重大失誤。

夏商周時期,以共主為中心的邦國制,一直是中華大地上的主要政治形式,其中周人就是以商人的邦國身份,起兵推翻了商人的統治,成為新的天下共主。

周人取得天下後,採取了分封各國的封建制,因此,在以周王為名義中心的基礎上,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的局面愈演愈烈,這種爭霸的結果,就是秦人最終統一天下,並建立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來取代封建分裂的邦國制。

儘管率領聯軍攻滅了秦朝,但項羽仍然活在戰國時代的體制和思想里。

於是,在尊稱楚懷王為「義帝」,意思就是名義皇帝、假皇帝後,項羽又自稱西楚霸王,然後分封了18個諸侯王。

這18個諸侯王,除了項羽自己,分別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yì],西魏王魏王豹,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代王趙王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zāng shū],膠東王齊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等十八個諸侯王。
呂純弘 • 5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花峰婉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滿素荷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33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