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期全圖。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於是,在歷經春秋戰國數百年探索後,由秦人最終確定成型的郡縣制,在項羽的分配下,又變成了春秋戰國時期有天子、有霸主、有諸侯的列國爭霸局面。
看似皆大歡喜。
中國的政治體制從邦國制走向郡縣制,有它自然演變的道理,而項羽的恢復邦國制,不久就出事了。
項羽分封十八諸侯王,大概是在公元前206年四月,然而僅僅一個月後,天下再次陷入大亂。
大亂的原因,除了邦國制的體制問題,表面的原因,是項羽分贓不均。
項羽分封后僅僅一個月,齊國首先大亂。
在秦末群雄並起的亂世中,田榮當時實際控制著原來齊國的大部分故土,但由於與項羽有矛盾,田榮不肯出兵幫助項羽攻滅秦國,這就與項羽結下了梁子。
於是,在分封十八諸侯王時,項羽故意忽略田榮實際控制齊國的現實,改而將齊國領土分裂為三:其中原來的齊王田市被改封為膠東王;原來的齊國將領田都因為跟隨項羽滅秦有功,被改立為齊王;前齊王田建的孫子田安因為協助滅秦、投靠項羽,也被分封為濟北王。
田榮自然大怒,於是,就在項羽分封的三位王進入齊國故土後,田榮立即叛變,並攻滅其他三王,重新統一了齊國。不僅如此,田榮還收編了彭越的土匪軍,讓他們四處游擊出擊項羽的軍隊。
除了齊國,趙國也在項羽分封不久後出事了。
在項羽率領聯軍滅秦前,當時趙國已立趙王歇,另外張耳為相,陳余為將。但在咸陽分封諸侯王時,由於張耳追隨自己西滅秦國,項羽就改封張耳為趙王,將原來的趙王歇改遷為代王。
陳余沒有跟隨滅秦,一點好處沒撈著,但他控制著趙國的領土,自然不肯善罷甘休。
於是,陳余很快就趕跑了項羽分封的張耳,改而迎回了趙王歇,趙王歇則投桃送李,將陳余封為代王。為了抗衡項羽,陳余與趙王歇又聯合起來,聯合齊國的田榮一起對抗項羽,於是,剛剛分封諸侯王不久的項羽,很快就在楚國的北面,給自己樹立了齊、趙兩大強敵。
而在西面,來自漢王劉邦的威脅,則更加強大。
項羽在分封十八諸侯王時,為了瓦解削弱原來秦國的勢力,故意將原來秦國的領土分封賜給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三個人。在項羽看來,這樣一來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初劉邦被從秦地貶黜到巴蜀和漢中地區,這樣還可以讓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抑制均衡劉邦的勢力。
但劉邦自然不是省油的燈,就在田榮、陳余等人相繼起兵反抗項羽後三個月,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重返關中地區,並很快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在平定關中地區後,劉邦又致信項羽,表示自己只是想奪回關中地區、滿足原先群雄約定的「先入關者為王」的約定而已,劉邦表示自己無意東進與項羽爭霸,這就使得項羽放鬆了警惕,改而集中全力進攻北方的田榮。
趁著項羽主力軍鏖戰北方齊國的空隙,劉邦又在蕭何的舉薦下起用韓信為將,並很快就擊敗了西魏王魏豹、俘虜了殷王司馬卬,並占領洛陽,勢力挺進到項羽的心腹地帶。
項羽毫無察覺,仍然在全力進攻齊國。不僅如此,項羽還命人在郴縣(今湖南郴州)殺死了號為天下共主的義帝,這就給了劉邦以討伐的口實,於是,劉邦在洛陽以諸侯首領的身份公開討伐項羽,在假惺惺地為義帝痛哭一場舉行發喪後,劉邦隨即率領五十六萬諸侯聯軍公開進攻項羽,並很快就攻破了楚國的國都彭城。
從公元前206年八月出兵關中,到公元前205年五月率領聯軍攻破楚國國都彭城,不到一年時間,劉邦進展迅速,於是,像當初攻破咸陽後置酒高歌一樣,劉邦在彭城也以為擊敗了項羽,開始放縱高歌,沒想到項羽反戈一擊,留下大軍繼續進攻齊國,自己則率領3萬精兵反攻彭城,大破劉邦和諸侯的56萬聯軍。
彭城一戰,劉邦的漢軍死傷二十多萬,由於漢軍屍體太多,以致「睢水為之不流」。
就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蕭何和韓信組合,開始為劉邦力挽狂瀾。
彭城之戰中,劉邦被打得狼狽逃竄,在率領殘餘的幾十人逃命時,由於擔心被楚軍追擊,嫌棄馬車走得太慢的劉邦,甚至幾次想將同車的兒子劉盈和女兒推下車、好儘快逃命。
而劉盈,正是日後的漢惠帝;這個女兒,就是日後的魯元公主。
為了自己逃命,劉邦全然不顧骨肉親情,反而是馬車夫夏侯嬰不忍心,幾次停車將被劉邦踢下車的劉盈和魯元公主重新抱上車。
為此,劉邦大怒,多次想揮劍斬殺夏侯嬰,夏侯嬰則堅持說:「這是你的親生骨肉,雖然事態危急,但怎麼忍心拋下兒女呢?」
為此,在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即位後,為了感念夏侯嬰當年的救命之恩,漢惠帝特意把皇城北面第一等的宅第賞賜給夏侯嬰,並賜名「近我」。
劉邦則是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幸運的是,他擁有蕭何。
在聽聞漢軍慘敗後,為劉邦坐鎮關中的蕭何,立即將關中地區殘餘的老弱病殘全部徵發服役,並為劉邦全力輸送糧草物資,幫助劉邦東山再起,從而使得劉邦得以重振旗鼓,可以擁有兵力與項羽相持於滎陽、成皋一帶。
可以說,假如沒有蕭何,劉邦根本無法撐過彭城之敗。
而蕭何的背後,則是劉邦與蕭何以關中地區作為根據地,始終擁有大量的兵員和糧草物資,這就為劉邦最終擊敗項羽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和物質基礎。
相反,與關中地區歷經秦國數百年治理,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相比,項羽的大本營江東地區,此時仍然人口稀少、經濟凋敝,根本不足以作為長期爭霸的大本營和大後方。
從本質來說,秦國能夠擊滅六國,是依託關中地區,在物質基礎上的成功。
項羽沒有看到秦國成功背後的奧秘,輕易拋棄了關中地區,所以,他試圖以江東為基地稱王稱霸,從本質上看,缺乏雄厚的人口和物質經濟基礎。
從中國的軍事地理走向來說,從周朝到唐朝,是從西向東的勝利;而宋元和明末清初時期,是從北向南的勝利。
中國歷史,只有在元末明初和民國北伐時期,在南方經濟急速發展後,才實現了從南到北的北伐成功。
所以從這層意義來說,項羽的失敗,除了個人到處樹敵、四處殺降,不會團結盟友外,其根本的原因,也有軍事地理上、經濟基礎上,和政治制度安排上的失敗(從郡縣制恢復為邦國制)。
但項羽不愧是項羽,儘管四面受敵,但他仍然以3萬大軍擊敗了劉邦的56萬聯軍,正如當初他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敗秦軍一樣。
依託著蕭何和來自關中地區源源不斷的支援,劉邦在滎陽、成皋一帶與項羽的軍隊展開對峙,此後雙方互有勝負。
但在滎陽一戰中,劉邦再次被項羽打得只剩內褲,僅僅帶著數十人出城逃命。
當時,在滎陽一戰中,漢軍在城內被四面圍困,劉邦不得已讓手下將軍紀信假扮成自己出滎陽東門投降,自己則趁機帶著幾十人從西門出城逃命。
劉邦甚至一度把蕭何支援的關中老本都給啃光了,但他還有蕭何贈送的另外一個奇才:韓信。
此前,月下追回韓信的蕭何,在劉邦面前全力舉薦韓信為將,韓信也不負所望,帶兵先後平定了魏國和代國,並擊敗楚軍,奪取了趙國。
儘管劉邦在河南地區被項羽多次打得狼狽不堪,但當時大半個北方已入韓信之手,為了東山再起,劉邦在逃出滎陽後,單獨帶著夏侯嬰,趁著韓信上午睡覺還沒起床,直接闖入了韓信的中軍大營奪取了將印,然後開始發號施令,奪韓信軍為自己的軍隊東山再起。
當時,韓信一覺睡醒,才被告知漢王劉邦回來奪取了兵權,不由大驚,但不管開拓的疆土如何廣闊,韓信名義上畢竟還是漢王劉邦的兵將,於是,韓信只得聽命,收集還沒調到滎陽的趙兵去進攻齊國。
當時,齊國田榮已被項羽攻殺,田榮的弟弟田橫隨後又改立田榮的兒子、自己的侄子田廣為齊王繼續抗衡楚國。
一生奸詐的劉邦自然不會放過機會,於是,劉邦一方面假惺惺地派出號為高陽酒徒的使者酈食其去遊說田橫、田廣叔侄一起抗衡項羽,另一方面,趁著齊國放鬆守備全力抵抗楚國之際,劉邦又秘密派遣韓信進攻齊國,以致田橫、田廣大怒,烹殺了酈食其。
韓信順利攻取了齊國,在此情況下,韓信已經與劉邦、項羽,成為了當時國內三足鼎立的三方勢力,可以說,韓信當時投向劉邦,則劉邦勝;投向項羽,則項羽勝。
韓信自然知道自己的分量,於是他派出使者向劉邦說,我如今雖然控制齊國,但權力不夠大,齊國人又狡詐多變,楚國也對我虎視眈眈,如果不封我為假王,恐怕難以安定齊國啊。
劉邦聽到韓信派來的使者說明後,立即破口大罵說,我跟項羽相持不下,日夜盼望韓信來救我,結果這臭小子卻來要挾我。
張良、陳平一聽也急了,立馬上去暗中踩劉邦的腳,然後湊近劉邦耳朵說:
「現在楚漢相爭,漢軍處於下風,韓信是能改變戰爭格局的決定性力量,如今既然他這麼說,就不如趁此機會立他為王,否則很有可能發生動亂。」
劉邦反應機靈,立馬改口,大聲衝著韓信的使者說:
「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假王。」
於是,劉邦隨後派出張良去立韓信為齊王,並調派韓信軍隊來進攻項羽。
項羽自然也急了,多年征戰,楚國後方經濟凋敝、民生艱難,如果韓信從北向南出兵,楚漢相爭的格局勢必將發生傾斜性的變化。於是,項羽派出說客武涉前往遊說韓信,希望韓信能助力項羽。但韓信表示,我當初服伺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從,所以才投靠了劉邦,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有機會統領數十萬雄兵,方才成就我的今天,所以我不會背漢投楚,請替我向項王謝罪。
武涉無功而返,但韓信的謀士蒯通卻深悉利害。
蒯通也在此時出面遊說韓信說,大王此時既不應該助楚,也不應該助漢,而是應該與劉邦和項羽一起,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否則你功高震主,恐怕會是死路一條。
但知恩圖報的韓信不聽蒯通之言,他不願意背叛劉邦。
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國後,所謂春秋無義戰,諸侯國間以詭詐兵術相互攻伐,而「不擊不成列」、謹守貴族精神的宋襄公,則被當時人和後世笑話成迂腐不知變通的傻 X,在這種貴族精神蛻化,世俗功利時代崛起的大背景下,以流氓無賴起家的劉邦,深得精髓。
當初在與項羽兩軍相持時,項羽威脅要「烹」殺劉邦的老爸劉太公,這位流氓於是厚顏無恥地對項羽喊話說,當初在相約滅秦時,你我曾經約為兄弟,所以我爹也是你爹,如果你一定要殺了他,別忘了分我一杯羹,我也要吃碗人肉湯。
面對流氓,英雄是無奈的,項羽只得作罷。
楚漢相持,始終無法決出勝負,尤其是對於項羽來說,他沒有關中地區一樣的大本營源源不斷地提供支援,而北方的魏國、趙國、齊國等地則也被劉邦的勢力和韓信占據,並且彭越也在他周邊不斷游擊戰騷擾,無奈之下,項羽決定與劉邦講和。
在劉邦看來,自己占據的領地雖然逐漸擴大,但在兵勢上卻始終無法擊敗項羽,相反還幾次被打得狼狽逃命,於是,劉邦也同意了,雙方於是約定以鴻溝為界,楚漢一起中分天下。
但流氓的本色在於,道義和和約只是一句狗屁,眼看劉邦真的要撤兵,張良和陳平馬上吹風說,漢軍已經兼并天下大半,並且糧草充足,反觀項羽雖然軍力強盛,但項羽根本沒有穩固的大後方,所以不如趁楚軍退兵之際,出其不意跟在背後襲擊他們。
劉邦覺得有理,於是通知韓信一起南下攻擊項羽,隨後,劉邦開始迅速出擊。
沒想到的是,韓信的兵根本沒來,背信棄義的劉邦再次被楚軍打得大敗。
韓信尾大不掉,在這危急時刻,張良再次獻計說,只能利誘。
於是,劉邦向韓信「許諾」說,只要你來幫我幹掉項羽,事成之後,陳縣以東的底盤都歸你韓信。
另外,劉邦又邀請到處游擊的彭越說,只要你來,睢陽以東的地方也都歸你。
不僅如此,劉邦還邀請了九江王英布(黥布),策反了項羽手下的大司馬周殷等人一起圍攻項羽。
於是,被許以重利的韓信終於出兵,連同劉邦、彭越、英布、周殷等人在內,劉邦的五路聯軍共70萬人與項羽殘餘的10萬楚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展開決戰。
征戰多年的項羽,最終兵敗自盡。
但終年僅30歲的項羽,並不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就在烏江自刎前,他仍然向部下們吶喊說:
「此乃天要亡我,非戰之罪。」
作為中國從列國時代進入帝國時代的最後一位蓋世英雄,項羽從24歲就跟隨叔父項梁起兵抗擊暴秦,25歲就在巨鹿之戰中率兵大破秦軍主力,從而奠定了消滅暴秦的根基,可以說,作為一位快意恩仇的時代英雄,項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價值,儘管曾經聯合關東聯軍坑殺20萬秦軍降兵,並幾次在攻城略地中殺降,對於自己的政治對手也不知道爭取收服,以致最終被劉邦聯軍擊敗。
但即使到死,項羽也堪稱光明磊落、轟轟烈烈,相比劉邦的反覆無常、陰謀詭計和流氓習氣,千古以降,項羽作為一個失敗的英雄,仍然贏得了無數的同情。
從這個意義來說,歷史,並不純粹單一地以成敗來論英雄。
項羽死後,在遷都長安前,劉邦有一次曾經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並與臣子們討論自己與項羽勝敗的原因,對此將軍高起和王陵說,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所得的利益經常賞賜給大家,與天下同利;但項羽打勝仗卻經常不給好處,土地不給功勞也不給,以致四處樹敵,最後成了孤家寡人。
劉邦在表示部分同意之餘,也補充說了自己的意見:
「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如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他們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去重用,才因此敗在我的手中。」
對於一個世俗化的時代來說,講究道德信義的英雄時代和貴族精神已經遠去,在劉邦的臣子們看來,只有利益至上的世俗時代,才是歷史轉折之際的人心所向,因此儘管項羽英雄氣概,但卻不能籠絡群雄,所以,儘管項羽身邊不乏正人君子,而劉邦身邊多有陳平這樣的小人充斥,但歷史的選擇,仍然傾斜向了利益權謀的一邊。
此後2000多年的中華帝國時代,無不充斥著劉邦式的詭詐與權謀,而項羽式的英雄氣概,則成為中國古典時代的最後絕唱。
這種英雄氣概和貴族精神,不歸屬於後世儒家的忠君報國,而是一種個人審美式的快意恩仇,從這個意義來說,個體式的英雄時代,也戛然而止於項羽。
項羽死後,當時漢帝國境內仍然有七個異姓諸侯國,為了剷除這些勢力,劉邦也開始逐一對盟友們下手,劉邦稱帝幾個月後,公元前202年,先是試圖謀反的燕王臧荼被殺。
公元前198年,劉邦又廢掉趙國,將自己的女婿、趙王張敖降格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劉邦又逼反韓王信,將其斬殺;同年,為劉邦打下半壁江山的名將韓信也被呂后下令殺害,劉邦獲悉後,「且喜且憐之」。
韓信、韓王信相繼被殺後僅僅一個多月,公元前196年農曆三月,劉邦又設計擒拿梁王彭越,隨後下令將彭越滅三族,並將彭越剁成肉醬,分賜給各個諸侯王。
在收到劉邦「賞賜」的梁王彭越的肉醬後,內心震恐的淮南王英布也在幾個月後起兵叛亂,三個月後,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也在兵敗後被殺。
於是,就在劉邦瘋狂屠戮異姓諸侯王的這一年,公元前196年,代替臧荼成為燕王的劉邦的髮小、新燕王盧綰也戰戰兢兢,在對手下們聊天時,盧綰說:「現在不是劉姓而做王的,只有我和長沙王吳芮了。我自己也危險了。」
於是,盧綰被迫暗中連結匈奴,後來,盧綰乾脆逃亡前往匈奴境內,最終老死於匈奴。
剩下個長沙王吳芮,則因為實力弱小,加上劉邦在討伐英布時身受箭傷復發,而被暫時擱置處理。
於是,劉邦稱帝後曾經先後存在的八個異姓諸侯王,最終僅存長沙王吳芮一人。
對此,劉邦在臨死前仍不放心,他甚至脅迫王公大臣們舉行「白馬之盟」,要求臣子們將白馬血塗在嘴唇上向劉氏家族宣誓效忠: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在相繼剿滅幾大異姓諸侯王和舉行「白馬之盟」後幾個月,公元前195年,劉邦最終在長安駕崩。
此時,距離項羽自刎,相隔僅僅七年。
臨死前,這位流氓帝王曾經回到故鄉沛縣(今江蘇豐縣),他親手擊築,痛飲高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帶著遺憾,這位草根帝王,和出身貴族的項羽,一起相會黃泉。
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