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畫像。圖源:網絡
當神話變成了歷史,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赤帝子殺白帝子、芒碭雲氣、面相高貴、蛟龍之子這些「天註定」的東西造就了劉邦的成功,還是以匹夫之力創造歷史的能力與魄力造就了劉邦的成功?
對此,劉邦本人也是矛盾的。
稱帝後,劉邦在洛陽南宮擺了一場酒宴,主題是與諸將討論:「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我劉邦憑什麼得天下?項羽又為什麼失天下?
很明顯,這是對楚漢爭霸結果的高層次復盤。
高起、王陵二人回答說:「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有功者,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有才能的就懷疑,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了土地也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卻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自己總結的成功原因是: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原來,劉邦最看重的是自己識人、信人、用人的能力。他並沒有提能力之外的東西,更沒有提雲氣、面相、龍種這些神神鬼鬼的東西。
在此之前,諸將勸劉邦即位稱帝,理由也是劉邦的為人和本事,說他「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您這樣的人不稱帝,那我們就去死云云。
你看,他們也沒提那些神神鬼鬼的東西。不僅沒提「龍種」的事,還反而說劉邦「起微細」,出身底層草民。言外之意,草根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這比起貴族的成功難度大得多,所以更厲害,更偉大。
可見,劉邦及其功臣群體都很清楚,他們創業成功跟他們宣傳的神異故事並無關係。無論是否吹噓或拍馬屁,他們都在強調,劉邦的能力與人品,是在亂世中走向最終勝利的根本原因。能力之外的資本為零,沒有什麼比匹夫之力的成功更值得尊敬。
但另一方面,劉邦在自我神化的道路上已經走得很遠了。從創業伊始,他就一點一點往自己身上疊加「神異功能」,藉以吸引民眾;到創立漢朝時,他的公眾形象已從早期的無賴子,變成了偉大的蛟龍之子。
類似的,他的功臣集團亦多出身低微,除家世高貴的張良之外,多為「亡命無賴之徒」,這些人出將入相,顯然打破了既往的貴族政治傳統,怎樣解釋這種前所未有的的政治格局呢?
這同樣需要政治神話的加持,才能更好地解釋權力所有者從貴族到平民的嬗變過程。繼續將劉邦神聖化,賦予君權神授的天命觀,對於新生的漢王朝而言,無疑可以結束秦末以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彼可取而代也」的反叛思潮,阻止更多平民鋌而走險博取皇權的可能性。
隨著新生政權的平穩,劉邦及其功臣集團逐漸淡化創業過程的能力因素,而代之以神異的天命觀來闡釋王朝興替的歷史。於是,西漢初創時擺能力、講人品的場景猶如曇花一現,隨後徹底消失,而關於劉邦的神異故事則廣為流傳,且愈演愈烈。
神異故事在現實世界裡的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思想世界裡是否被接受、被相信。這就是意識決定事實。
西漢開國元勛樊噲曾問思想家陸賈:「從古到今,人們都說做皇帝的人是受命於天,事先都有祥瑞的徵兆,難道真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