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兒女帶娃,能夠「全身而退」的老人,大多「守住」了3個底線

2025-08-25     幸山輪     反饋
1/4
在中式家庭中,老人帶娃,已經成了一道常見的「風景線」。

然而,老人的帶娃旅途,卻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

比如身體疲憊、育兒觀念衝突、家庭矛盾等等,每一樣都可能給「老人帶娃」帶來考驗與衝擊。

到最後,明明付出了所有,可得到的卻是滿身傷痕,以及那些被咽在肚裡的苦楚。

不過話說回來,也有一種老人,卻是例外。

他們在結束帶娃時,往往身體健康沒透支、家庭關係沒裂痕、心裡也沒積壓委屈。

那麼像這種能夠「全身而退」的老人,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其實,這些老人之所以能如此,大多是因為在帶娃過程中,悄悄的守住了3個底線。

接下來一起了解一下,希望你也是這樣。

01.守住「輔助位」,不搶子女的「主導權」

帶娃最容易鬧矛盾的,就是「誰說了算」。

就像朋友小玉就跟我吐槽。

說她娘家媽來幫忙帶娃,總是把「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多」掛在嘴邊。

家裡孩子不愛吃青菜,老人偷偷拌上香油哄著吃。

醫生建議別太早給孩子吃鹽,結果老人偏說「沒滋味咋長個」。

有時小玉看不下去,會下意識的攔上一嘴。

可結果呢,老人眼眶一下就紅了,委屈的說「我這是為了誰」?

發現沒,這種打著「為你好」旗幟的行為,其本質就是「越界」,模糊了角色,把「幫忙者」當成了「決策者」。

心理學中的邊界理論早就有所提醒:

親密關係里最忌諱「過度介入」。

老人帶娃的核心角色一定是「輔助者」,是為了解決子女時間精力不足的問題,而不是以主導者的身份,幫助他們教育孩子。

而那些能在帶娃旅途中全身而退的老人,往往都懂得「退一步」的道理。

發生育兒衝突時,主動說「聽你們年輕人的」。

孩子犯錯時,不替子女兜底,而是讓年輕人去處理。

與此同時,日常開銷的問題,也會提前商量好,避免「我貼錢=我有理」或者「我掏錢還不落好」的心理失衡問題和負擔。

說簡單點,守住邊界,表面上看是「放權」,實則是給子女留足「當家做主」的空間。

久而久之,老人不但輕鬆,更重要的是,也不會因為觀念、習慣等問題,讓兩代人滋生嫌隙,引發矛盾。
1/4
下一頁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770次觀看
呂純弘 • 900次觀看
呂純弘 • 350次觀看
呂純弘 • 510次觀看
呂純弘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890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蒲建海 • 120次觀看
呂純弘 • 860次觀看
呂純弘 • 1K次觀看
蒲建海 • 50次觀看
蒲建海 • 70次觀看
蒲建海 • 140次觀看
呂純弘 • 940次觀看
呂純弘 • 380次觀看
花伊風 • 120次觀看
舒黛葉 • 390次觀看
呂純弘 • 570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