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漢代,六甲已經成為天文曆法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不難猜出,以六甲為代表的干支紀年法在漢代就已經發展的十分成熟了。
畢竟如果它沒有形成體系,孩子們又該如何學習呢?
並且在當時,與如今別無二致的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已經組合出了一套嚴密且完整的曆法周期,以前就是我們常說的「六十花甲子」。
其中的六甲就是前文中被多次提到的:甲子、甲寅甲辰等,這六甲如同樂譜中的強拍,在整個干支紀年中有著領頭羊般的地位。
在古人心中,甲是天干中的首位,象徵著萬物起源,充滿了生命力與陽剛之氣。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更是將「甲」解讀為東風之孟,陽氣萌動。要知道,孟在古代可是有老大的意思。
也正是因為甲是這種蓬勃的生命力的象徵,古人才會將它與孕育生命聯繫起來。
在陰陽五行的學說當中,這種聯繫則更為突出,甲在五行中屬陽木,陽對應著實體,而木代表著旺盛的生命里,陽木的組合正好象徵著一個正在成長著的實體。
這樣看來,甲與陽簡直是為胎兒量身定做的隱喻。
除此之外,干支紀年法還被古人與動物聯繫起來,比如我們常說的子鼠、丑牛,這不僅體現了古人對於世界的觀察與考量,也體現了古人對於天干地支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