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下館子喊小二切的肉是什麼肉?很多人以為是牛肉

2025-10-04     花峰婉     反饋
3/3
在宋代,如果有人私自宰食耕牛,那可是重罪。

但這就代表普通人一輩子都吃不上一口牛肉嗎?

那也不一定,畢竟任何生物都有生老病死的時候,某家養的耕牛如果自然老死的話,主人可以向官府申請,獲得許可後就能吃上一口牛肉了。

不過大家也能想到,這牛估計是不太好吃的,咱們現在吃的牛,都是精心喂養出來的,在最合適的年齡宰殺的,就這樣那些瘦肉還特別塞牙。

那些勞作了一輩子的高齡老黃牛,估計更加難嚼。

官府也不會讓這種耕牛的肉在市場上流通。

不過小說畢竟還是要取材於現實,普通人一輩子估計只能吃上沒幾次牛肉,還都是又老又柴的那種,但道上混的可就不一樣了。

就算法律禁止民間私自宰殺並食用牛肉,但有慾望就會有買賣,有買賣就會有殺害。

在宋朝,民間也會偶爾出現偷偷宰殺並販賣牛肉的人,這種人一般都不是什麼普通人,賣肉的渠道也是見不得光的。

所以說,宋朝的普通人進到酒館裡面,能點到的肉不會是牛肉,除非是像《水滸傳》中出現的那些幹著殺人越貨的勾當的黑店。

既然普通人吃的不是牛肉,那會是什麼肉呢?

肉也要分三六九等

現在進到菜市場,各個部位的肉整齊擺在一起明碼標價,只在價格上分個高低,但在古代,不同動物的肉都要分上個三六九等。

如今我們消費量最大的豬肉在宋朝卻是許多人嫌棄的存在。

稍微有些身家的人都不會選擇吃豬肉,但我們養豬的歷史又實在悠久,豬的出欄速度也很快,所以豬肉就成了貧苦人民首要的肉類來源。

再加上豬肉本身的腥味也比較大,沒有閹割或者放血沒有放乾淨的話,豬肉的味道更是讓不少人退避三舍。

所以大部分酒家是不會把豬肉擺到台前的,直到我們的「大吃貨」蘇東坡被貶黃州後。

由於俸祿微薄,又實在嘴饞,他就對豬肉下手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能勾出不少人饞蟲的「東坡肉」出現了。

也是隨著烹飪技法的不斷進步,豬肉在逐漸走上更多人的餐桌,要不然就會一直像蘇軾詩中所說的那樣: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酒家店裡不賣牛、不賣豬,那就只剩羊肉了。

羊很早就被人類給馴養了,並且羊作為食草性的動物,不需要人額外用自己都不太夠吃的糧食來喂養,對當時的人來說,可謂是除了育種零成本。

所以在《洛陽伽藍記》中才會出現「羊者是陸產之最」的記載。

並且羊肉也經常出現在皇家宴會當中,根據《宋會要輯稿》的記載,單單宋神宗時期,就消耗了434463斤的羊肉,同期的豬肉消耗量卻只有4131斤。

皇帝愛吃,底下的臣子也跟著附和,羊肉成了北宋時期人人追捧的肉類。

吃的人多了,羊肉的做法也隨之增加,單單《夢梁錄》和《東京夢華錄》兩本書中,就記載了40多種羊肉的做法。

但吃的人多了,羊肉的價格也就水漲船高,普通的小衙役一個月的工資都買不起一斤羊肉。

不過能經常出入酒樓的人,也不是什么小戶人家,所以酒家賣羊肉跟消費者屬於是雙向奔赴,在當時的首都汴京城中,有一家名為「孫羊店」的酒樓,主打的就是羊菜。

也有人擔心,按照這個吃法,單靠北宋國內養的羊,大機率是供不應求的,畢竟土地和勞動力還是以種植業為主,那需求量這麼大的羊肉,要從哪兒來?

可別忘了,北宋的幾個鄰居可都是游牧民族出身。

雖然宋朝在歷朝歷代中的地位不算高,還得了個「弱宋」的名頭,但也正是宋朝,是我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之一。

宋朝戰鬥力不行,但有錢啊,不能從鄰居那兒搶羊,可以搞貿易啊。

因此,宋朝跟鄰居幾個不打仗時,大部分時間都有商業往來,宋朝所需的部分羊肉,都來自與這幾個鄰居。

縱觀歷史,羊肉在宋朝不僅是美味的代名詞,還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羊肉、牛肉、豬肉在人們餐桌上地位的變化,也隱含著社會的變遷,但不變的是「民以食為天」。
呂純弘 • 59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花峰婉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滿素荷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33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