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僅兩個月,北方還沒丟,手上還有兵,清朝為啥願意退位?
《——【·前言·】——》
武昌起義一聲槍響,大清就被推上了滑梯。奇怪的是,北方還在手裡,北洋兵也沒丟光,滿清居然點頭退位。有人說是怕打不過,有人說是袁世凱玩了一出「請君入甕」,還有人覺得列強在後面推了一把。真相比段子要複雜得多。短短四個月,帝國走到謝幕,這場急轉彎背後有血有火,也有算盤和算帳。
武昌一響,江山像麻花一樣擰
十月的武漢還熱著,城頭一聲槍響,滿清朝廷的根基就被撕開了一道口子。起義軍打下武昌,立刻宣布成立湖北軍政府。清廷那邊傻了眼,沒想到新軍竟然真敢動手。沒幾天,湖南、陝西、江西紛紛跟著宣布獨立,就像連環炮,聲音一聲比一聲響。朝廷坐在紫禁城裡,發現地圖上已經開始「變色」。
陽夏三鎮的戰鬥成了第一場大考。北洋軍被重新請出來,袁世凱重新上位,統帶大局。漢口成了火力集中點,北洋的槍炮比起起義軍還是強硬得多。十一月初,漢口失守,街頭廢墟一片。清廷一度以為局面穩住,甚至有人慶幸:南邊的「鬧事」很快能平定。
漢陽很快也丟了,十一月底戰況告急。起義軍退守武昌,雙方隔江對峙。地圖上的局面看起來像清廷還占優,北洋士氣正盛,武昌隨時可能被攻下。可另一邊,南方各省接連宣布獨立,省督們表態速度快得像搶跑。四川、雲南、貴州都不再聽命中央。兵雖然在,地盤也沒完全丟,可實際掌控力早已鬆動。
財政成了第二個致命打擊。鐵路損毀、賦稅收不上來,外債談判還卡著。清廷的「錢袋子」越來越空,連軍餉都要東拼西湊。打仗拼的是槍炮,更拼銀兩。北洋軍再能打,沒有糧餉也撐不久。財政危機一眼能看到底,這讓朝廷即便手握兵力,也開始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