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因為是第一次補課,我只是了解了一下女孩的大致水平。
以女孩現在的學業,考一本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對她而言,真正需要困擾的,僅僅是能不能衝擊 985 和 211。
我能做的,就是讓她在主觀題上,多拿一點分。
12.
第一堂課中規中矩地度過。
到了晚上,我準備離開,校長卻拉住我,他說:
「我開車送你回去吧,別耽誤門禁。」
我有些不好意思,撓撓腦袋。
「不好吧……」
「在路上我和你交代一點事情。」
校長這麼說了,我就沒有拒絕。
13.
回去的路上,我坐在副駕上。
校長說:「你的情況我聽趙老師說了。」
我只是點頭,沒作聲。
校長接著說:「你成績很好,我女兒就交給你了。」
「到時間你來上課,但是不能告訴別人!」
我明白,大學生去校長家做兼職,這是很容易落人口實的事情。
「對外我只說我在做家教。」
「嗯,好孩子,你自己也要好好學習,將來出了社會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我聽了這番話,有點感動……
「嗯。」
14.
回到寢室。
室友們都問我去哪了。
我只是簡單的回覆他們。
「打工。」
「打工?」
「嗯,找了份家教的工作,周末工作,工資不低。」
說到這,幾個室友都替我高興。
我也感覺生活在慢慢變好。
15.
第二次上課,我看了眼她第一次周考的試卷。
她靠著死記硬背,拿下了大部分的基礎分,但在需要動腦的主觀題上,卻總不能發表出自己的看法。
我和她溝通過,她的回答也讓我很意外。
「我不喜歡主觀題,早兩年,我學魯迅的《雪》,文中描寫暖國的雪鬆散,我認為是不團結,不能凝成一團,課文原意卻是不卑、不亢、不勾結,什麼是主觀題?就是強迫你承認標準答案就是自己的主觀。」
她的回答讓我無言以對。
因為我也認同她的說法。
常有作者自己寫作的內容被出卷老師無端臆測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誰又能說「主觀題」是一種「主觀」呢。
16.
第三次上課快結束時,女孩忽然對東張西望的我說:
「你不好奇為什麼家裡只有我和我爸爸?」
我皺眉,其實我好奇過,但沒好意思問。
女孩說:
「我媽媽去年就走了,他們沒離婚,但我媽媽就是搬出去了。」
「她讓我好好讀書,不讓我見她,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她面無表情,也毫無感情。
像在讀課本上的閱讀。
我眼中的她,身上好像缺乏了這個年紀的女孩應有的快樂。
就像當初剛患上抑鬱症的我。
……
17.
第三次上課結束,我還是坐校長的車回學校。
他通常把我送到校門邊的路口,剩下的路就讓我自己走回去。
這次他把我送到校門口,沒著急讓我下車。
他把我留在車上,拿給我一個袋子。
裡面是一個運動鞋盒。
這只是我和校長的第四次見面,不敢收這樣貴重的禮物。
「我不能要。」
「以後我女兒就要拜託你了,拿著,早點回去。」
校長把鞋盒塞到我手裡,然後從駕駛位上伸開身體,撐著手,打開了我這邊的門。
我沒想太多,只是覺得受之有愧。
但校長沒給我拒絕的餘地。
所以我收下了。
「謝謝校長。」
18.
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我收到了女孩給我的轉帳。
300 元。
不得不說,家教這份工作真的很輕鬆。
19.
藥快吃完了。
這三百元,用兩百元去買藥。
剩下一百元,明天中午請舍友們去吃飯吧。
他們對我很好。
20.
周二的時候,年級組分發下來了幾個入黨積極分子的名額,我們班分到了兩個。
我不敢奢求。
我在班上不常說話,和同學們關係也不好。
這個積極分子的名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我。
事實也是如此。
這個社會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有才的不如多乾的,多乾的不如會說的。
最後的結果也如我所想,這兩個名額,給了和我們班導走得最近的兩個女孩子。
嗯。
有點難受。
今天吃兩粒吧。
21.
周五的時候,積極分子的名單報上去了。
奇怪的是,老師忽然找到我,他跟我說:
「年級組那邊把名單改了,積極分子的名額有你。」
我當時除了驚喜還有疑惑。
因為我不明白,好端端的,為什麼會改給我?
22.
當晚,我第四次去給女孩上課。
五天沒見,女孩依然是一副嚴肅的表情。
校長今天正好去應酬了,不在家,我就想著除了上課,也許還能做些別的事情。
我扭頭看向女孩的書櫃。
上面有好幾本王爾德的書。
我聽說過王爾德。
他的作品號稱看完必哭。
我拍拍女孩的肩膀。
她抬頭,疑惑地看著我。
我指著書櫃里的《夜鶯與玫瑰》,問:
「你喜歡王爾德嗎?」
提到王爾德,她有了點精神。
見她這個反應,我就問她:
「那本書,能借給我看看嗎?」
23.
【夜鶯與玫瑰】
【一個男孩跟女孩表白】
【女孩說,你給我一朵紅玫瑰,我就嫁給你】
【男孩在大雪裡找啊找啊】
【只有遍地的白玫瑰】
【哪裡才有紅玫瑰啊】
【他找啊找啊……】
【就是找不到】
【一隻夜鶯聽到男孩的期許,受到感動】
【她來到一朵白玫瑰前,把自己的胸口撞向荊棘】
【在大雪中,夜鶯清唱,像在歌頌愛情】
【白玫瑰吸取著夜鶯的血液,終於在夜鶯的歌聲停止時,盛開成為一朵紅玫瑰】
【男孩順著夜鶯的歌聲找到了紅玫瑰】
【他開心地將紅玫瑰帶給女孩】
【女孩卻因為男孩的貧窮拒絕了他】
【男孩生氣地將紅玫瑰摔在陰溝里】
【由著車輪一遍一遍地碾過……】
24.
「這個故事好悽美啊」
我看完《夜鶯與玫瑰》,眼淚不自覺地流下。
因為這本書,我今天忘了吃藥。
但是我一點都沒有不舒服。
反而在回味中睡著了。
25.
第五次上課。
在快結束時,我和女孩聊起了《夜鶯與玫瑰》。
這是她第一次笑著和我說話。
她說她為夜鶯的犧牲感到惋惜,為男孩和女孩的行為感到不齒。
她說如果讓她來寫這個結局,她會寫女孩依然為了金錢拒絕男孩。
但男孩會珍惜這朵紅玫瑰。
我從她眼睛裡看到了光。
「希望你可以做你筆下的男孩。」
我這麼對他說。
26.
第五次補課結束後,我把《夜鶯與玫瑰》還給了她。
她又借了我另一本,
英版的《道林·格雷的畫像》
27.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一個英俊的少年。
28.
這一次還是校長開車送我回去的。
車開到一半,在等紅綠燈時,校長的右手離開方向盤,
把手放到了我的大腿上,輕拍了兩下。
然後問我:
「我女兒的學習最近怎麼樣?」
我的注意力都被校長的手帶走了,對校長的問題,我下意識地回答。
「很好,她一直很好。」
校長似乎不在意,又繼續說:
「你成績不錯,沒有遲到早退,積極分子卻沒有你,我讓年級組那邊把你的名字加上去。」
他的手開始從拍打我的大腿,轉變成在我的大腿上來回摩擦。
我咽了口口水。
「謝謝你。」
校長的手開始停在我的大腿上,開始捏著我大腿上的肉。
「你應得的。」
強烈的不適感讓我感到難受,但我身邊沒有藥。
我只能大口呼吸,指著前方的紅綠燈,說:
「綠燈了。」
校長愣了一下。
然後把手抽走,繼續開車。
29.
到了學校附近,要下車了。
我推門,下車。
校長忽然拉住我的手,說:
「明天記得來上課。」
我看著車裡的校長,感覺他的周圍出現了一些黑線。
我沒有辦法,只能點頭。
「嗯。」
校長鬆開手,開車走了。
30.
他的車開到很遠以後,我才敢移動。
我背著包,慢慢地移動到路邊花壇處。
轉身坐在花壇外的磚塊上。
看著車來車往。
這些車在我眼裡,變成了一條條拖長的光線。
起初是霓虹燈的顏色。
然後變成了灰白。
我看著,慢慢地把頭埋進了手臂間。
大約是在哭。
31.
我悄悄地回到寢室,脫掉校長送我的鞋子。
在我的柜子里,把新買的藥拿出來。
拿了兩粒,覺得不夠,又掰了半粒。
不管冷水熱水,把藥放進嘴裡,就喝下去了。
我的大腦一片漆黑,目光所及之處,都是黑色。
我覺得校長好像……
不太對勁……
32.
只去明天一次。
拿到三百元的課時費就不去了。
我暗下決心。
33.
剛吃了藥,我的思考變得遲緩。
不知道室友有沒有找我,我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從書包里拿出那本書。
《道林·格雷的畫像》。
就那麼開始看起來。
34.
【道林·格雷的畫像】
【格林道雷是一個擁有盛世美顏的少年】
【畫家看見了他,想要為他畫一幅自畫像】
【那幅畫像比一面鏡子更能顯示出格林道雷的美】
【少年看著自畫像沉迷】
【後來少年疏遠身邊所有的人】
【他施暴、他殺人、他逐漸變得面目猙獰】
【再後來,他再去看自畫像時,畫中的他,變得無比醜陋】
【他無法接受那麼醜陋的自畫像,於是掏出刀子刺進畫里】
【但是那把刀】
【原來刺進了少年自己的胸膛】
【人們在看到這個現場時】
【發現地上的人面目猙獰】
【牆上的畫光彩依舊】
35.
這分明是歌頌美德的作品。
可我卻想到了別的東西。
校長對我很好的時候,我也覺得他和道林·格雷一樣,像是美好的化身。
可我眼中的校長,正在像那幅自畫像一樣,逐漸醜陋。
36.
第六次去上課。
我顯得很木訥。
好幾次女孩提出的問題,我都沒能第一時間解決。
女孩覺得奇怪,就問我:
「你是不是有心事啊?」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不能說是因為你的父親。
她是個好女孩,不知道這些事情就好。
「沒有,沒事。」
然後。
校長推開了房門。
他對我說:
「走吧,我送你回去。」
我跟他走出這扇門,回頭看了眼女孩。
嗯。
給她一個笑容吧。
然後。
也給自己一個笑容吧。
37.
啊……
這大概就是地獄吧。
38.
已經是第二天了,我帶著自己的衣服從一家很簡陋的賓館裡走了出來。
手上拿著《道林·格雷的畫像》。
我還記得昨天的事情。
同樣的時間,同樣的車輛,同樣的人。
在回學校的岔道口,他接了一通電話。
「嗯?哦,好,你等我,我馬上來。」
他掛斷電話,扭頭對我說:
「這裡有一份要緊的文件,你陪我去拿一下。」
我心裡一緊,沒敢多想。
然後他把我帶到一家賓館的樓下。
他把公文包丟給我,對我說:
「跟我上去。」
我沒有想太多。
他畢竟是校長呀……
我只是幫他拿公文包……
應該沒事吧……
39.
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怎麼可能沒事
40.
進了房間。
根本沒人。
他推了我一把。
他鎖門了。
他過來了。
他抓住我了。
啊……
這就是地獄吧。
41.
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好難受
42.
為什麼偏偏是我?
《最後的真相:行為藝術》
1.
這是我坐在電腦面前,最後一次更新這個故事。
從發表這個故事到現在更新,已經有一個月了。
這個故事目前在各個平台的總閱讀量已經破一千萬。
各位都在關注悶葫蘆的事情,在網絡上尋找悶葫蘆的原型、背景。
有擔心我的,有心痛悶葫蘆的,有提出質疑的,有感同身受的。
我看到了幾萬幾萬的網友投入尋找真相的大流去。
今天,我就告訴各位真相。
2.
其實,這個故事沒有原型。
如果有,那就是網民和媒體。
各位也許聽得雲里霧裡,但經過我簡單解釋,大家也許就懂了。
3.
我一直在關注時事熱點新聞。
但我發現,除了主流媒體以外,這個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無法監管的自媒體。
前段日子有一個尋找親生父母的男孩。
他在獲得全社會的關注後,默默地留下了一封遺書,然後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和朋友吃飯聊起這件事,我問他:
「為什麼他被全社會關注後,還是選擇離開?」
他說:
「被關注,不代表被幫助,網際網路上,更多是看戲的人,那孩子是被活生生看死的。」
這句話,變成一根針,插進我的咽喉。
我。
無話可說。
4.
後來,我去查看劉學州的帳號。
評論區里一片欣欣向榮,所有人都很和藹、很溫暖。
我活像是魯迅。
從字裡行間看出了吃人。
5.
分明早先有人罵他心機婊,忘恩負義,靠賣慘博取同情。
如今都刪得乾乾淨淨。
寥寥無幾記住這件事的人,也淹沒在了時間裡。
這件事,成了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最好的證據。
6.
我知道,罵他的人里,起頭的肯定是水軍和機器人。
肯定要罵呀。
如果不罵,如何炒起話題,如何讓更多的人關注。
如今的網絡,需要的不就是爭相討論的話題?
只要有人討論,就會有用戶,就會有流量。
可是隨著時間長了,罵他的就不只是機器人和水軍了。
還有你們中的一些人。
不明真相的吃血群眾。
7.
吃血群眾只是在看戲。
看的情到深處,不必去了解真相,都覺得他是個壞人。
眾人罵了,我跟著罵。
我便也是拿起手機的正義之士。
我便也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
我便隨真理一同永恆,一同不朽。
8.
還有搖擺不定的愛心人士。
我理解你們,你們是被這個網際網路騙怕了。
你們不得不將自己的愛心封裝起來,更冷靜、更理智地去看待問題。
常常是等到無可挽回時,才後悔自己的躊躇。
9.
而那些自媒體,單論它們影響的民眾,已經超過很多官媒了。
了不起, 偉大!
10.
我想,吃血群眾其實根本不關心真相。
吃血群眾看待男孩的故事, 就像是看一本網絡小說。
沉迷其中的情景,找到自己的立場,振臂高呼, 宣誓自己的愉悅。
那些本該被網際網路幫助的人, 他們苦難的生活在網際網路的傳播下, 成為的是我們眼中更高級的網文和劇本殺。
也就是說,只要能讓諸位產生情緒的波動,能讓諸位發出「啊!好壓抑啊!好可怕啊!好惋惜啊!」之類的話語。
那事件的真假其實無所謂, 只要這個故事足夠博人眼球,足夠無可挽回, 大家就會喜歡吧。
我這麼想著。
決定讓大家看看網際網路的縮影。
我決定讓自己成為那個控制真相的自媒體, 讓民眾們感受一下所謂的真相。
11.
我開始寫了。
我用最真實的口吻, 多次的試驗,不斷地修改, 終於寫出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就是諸位開篇看到的故事。
一個已經無法挽回的、隱藏的悲劇。
這就是悶葫蘆的故事。
12.
寫完這個故事, 我把故事放在各位的面前。
我讓人們去看這個故事,去猜測這個故事的真相,去網絡搜索這個故事的原型。
超過一千萬人閱讀,近百萬人都很關心這個其實不存在的真相。
他們有的打開地圖, 去搜索文中的地名。
有的遍訪學校, 詢問有無此事。
有的乾脆把自己的猜測搬上網絡, 無端地懷疑清白的人。
13.
坐在電腦面前,看著一個個人向他發起私聊。
我產生了對網際網路龐大流量深深的恐懼。
我標註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呀, 我一直都在告訴大家,這個故事是假的呀。
沒人相信我。
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我為了自保說出來的託辭。
站在這個角度, 我既高興, 又難過。
我高興這些人對自己的關心。
我難過這些人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 而不在乎真相。
更別提真相之後的, 後真相了。
14.
大家都在看悶葫蘆的故事, 好像看到了結局。
但我其實根本沒有停過筆。
各位都是我筆下的人物。
這就像是一場小型的行為藝術。
15.
我是把控真相的媒體。
你們是一大群不知道真相的網民。
除了我們兩個群體之外,還有第三個群體。
那就是……
少部分知道真相的網民!
16.
我在創作完這個故事後,會精心挑選一部分讀者。
他們有的是寶媽、有的是大學生、有的是老師、有的是其他自媒體的編輯。
我會把真相告訴他們, 讓他們知道, 這個故事是我編造的。
然後, 讓他們站在知道真相的人的角度, 去看後來者。
17.
一撥又一撥的新人了解到悶葫蘆的故事。
我和那些知道真相的讀者。
看著他們在評論區里留言,在網絡上奔波。
看著他們一次次否定我親口說出的虛構。
看著他們投身虛幻的網絡。
一些知道真相的讀者也害怕了。
一個男生告訴我。
「他也對網際網路產生了恐懼。」
我只說:
「相信光。」
18.
所以不斷有人問我,最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我刪除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我每次都說。
不可公開, 你越界了。
19.
整個故事,就是一場行為藝術。
所有閱讀這個故事的人, 都是我筆下的一個人物。
20.
我很喜歡羅翔老師的一句話。
「在網際網路時代, 我們太習慣掌控人生。
「只要有手機有 Wi-Fi 有電量。
「就覺得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21.
最後的最後, 我想用一段已經很俗套的網絡段子來結尾。
「你看清楚是誰殺了你嗎?」
「沒有,他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在聖光下, 我看不清他的臉。」
沒有,他躲在手機螢幕的後面,我看不見他的臉。
【完】